第六十九回杜雍课读侍妾调奸 秦昌赔罪丫环丧命
杜雍课读侍妾调奸 秦昌赔罪丫环丧命
且说静修和尚打开对联一看,见写的笔法雄健,字体遒媚,不由的连声赞道:“好书法,好书法!”又往儒者脸上一望,见他虽然穷苦,颇含秀气,而且气度不凡,不由的慈悲心一动,便叫儒者将字放下,吩咐小和尚带到后面,梳洗净面,款待斋饭。儒者听了,深深一揖,随着和尚后面去了。
北侠道:“我见此人,颇颇有些正气,决非假冒斯文。”静修道:“正是。老僧方才看他骨格清奇,更非久居人下之客。”说罢,复又下棋。
刚然终局,只见进来一人,年约四旬以外。和尚却认得是秦家庄员外秦昌,连忙让坐,道:“施主何来?这等高兴。”秦员外道:“无事不敢擅造宝刹,只因我这几日心神有些不安,特来恳求吾师测一个字。”
静修起初不肯,后来推辞不掉,只得说道:“既如此,这倒容易。员外就说一个字,待老僧测测看。说的是了,员外别喜欢;说的不是了,员外也别恼。”秦昌道:“君子问祸不问福。方才吾师说‘容易’,就是这个‘容’字吧。”静修写出来,端详了多时,道:“此字无偏无奇,却是个端正字体。按字意说来,‘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员外作事光明,毫无欺心,这是好处。然凡事须有涵容,不可急躁,未免急则生变,与事就不相宜了。员外以后总要涵容,遇事存在心里,管保转祸为福。老僧为何说这个话呢?只因此字拆开看,有些不妙。员外请看,此字若拆开看,是个穴下有人口。若要不涵容,惟恐人口不利。这也是老僧妄说,员外体要见怪。”员外道:“多承吾师指教,焉有见怪之理。”
说话间,秦昌屡盼桌上的对联。见静修将字测完,方立起身来,把对联拉开一看,连声夸赞:“好字,好字!这是吾师的大笔么?”静修道:“老憎如何写的来。这是方才一儒者卖的。”秦昌道:“此人姓甚名谁?现在何处?”静修道:“现在后面。他原是求资助的,并未问他姓名。”秦昌道:“如此说来,是个寒儒了。我为小儿,屡欲延师训诲,未得其人。如今既有儒者,吾师何不代为聘请,岂不两便么?”静修笑道:“延师之道,理宣恭敬,不可因他是寒士,便藐视于他。似如此草率,非待读书人之礼。”秦昌立起身来,道:“吾师责备的甚是。但弟子惟恐错过机会,不得其人,故此觉得草率了。”连忙将外面家童唤进来,吩咐道:“你速速到家,将衣衫帽靴取来,并将马快快备两匹来。”静修见他延师心盛,只得将儒者请来。谁知儒者到了后面,用热水洗去尘垢,更觉满面光华,秀色可餐。秦昌一见,欢喜非常,连忙延至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
原来此人姓杜名雍,是个饱学儒流,一生性气刚直,又是个落落寡合之人。静修便将秦昌延请之意说了。杜雍却甚愿意,秦昌乐不可言。少时家童将衣衫帽靴取来,秦昌恭恭敬敬奉与杜雍。杜雍却不推辞,将通身换了,更觉落落大方。秦昌别了静修北侠,便与杜雍同行。出了山门,秦昌便要坠镫,杜雍不肯,谦让多时,二人乘马,来到庄前下马。家童引路,来到书房,献茶已毕,即叫家人将学生唤出。
原来秦昌之子名叫国璧,年方十一岁。安人郑氏,三旬以外年纪。有一妾,名叫碧蟾。丫环仆妇不少。其中有个大丫环名叫彩凤,服侍郑氏的;小丫环名叫彩霞,服侍碧蟾的。外面有执事四人:进宝、进财、进禄、进喜。秦昌虽然四旬年纪,还有自小儿的乳母白氏,年已七旬。算来人丁也有三四十口。家道饶余。员外因一生未能读书,深以为憾,故此为国壁谆谆延师,也为改换门庭之意。
自拜了先生之后,一切肴撰,甚是精美。秦昌虽未读过书,却深知敬先生,也就难为他。往往有那不读书的人,以为先生的饭食随便俱可,漫不经心的很多。那似这秦员外拿着先生当天神敬的一般。每逢自己讨取帐目之时,便嘱咐郑氏安人,先生饭食要紧,不可草率,务要小心。即或安人不得暇,就叫彩凤照料,习以为常。谁知早已惹起侍妾的疑忌来了。一日,员外又去讨帐,临行嘱咐安人与大丫头,先生处务要留神,好好款待。员外去后,彩凤照料了饭食,叫人送到书房。碧蟾也便悄悄随到书房,在窗外偷看,见先生眉清目秀,三旬年纪,儒雅之甚,不看则己,看了时邪心顿起。
也是活该有事。这日偏偏员外与国壁告了半天假,带他去探亲。碧蟾听了此信,暗道:“许他们给先生做菜,难道我就不许么?”便亲手做了几样菜,用个小盒盛了,叫小丫头彩霞送到书房。不多时,回来了。他便问:“先生做什么呢?”彩霞道:“在那里看书呢。”碧蟾道:“说什么没有?”丫环道:“他说:‘往日俱是家童送饭,今日为何你来?快回去吧!’将盒放在那里,我就回来了。”碧蟾暗道:“奇怪!为何不吃呢?”便叫彩霞看了屋子,他就三步两步来到书房,撕破窗纸,往里窥看,见盒子依然未动。他便轻轻咳嗽。杜先生听了,抬头看时,见窗上撕了一个窟窿,有人往里偷看,却是年轻妇女,连忙问道:“什么人?”窗外答道:“你猜是谁?”杜先生听这声音有些不雅,忙说道:“这是书房,还不退了!”窗外答道:“谅你也猜不着。我告诉你,我比安人小,比丫环大。今日因员外出门,家下无人,特来相会。”先生听了,发话道:“不要唠叨,快回避了!”外面说道:“你为何如此不知趣?莫要辜负我一片好心。这里有表记送你。”杜雍听了,顿时紫涨面皮,气往上冲,嚷道:“满口胡说!再不退,我就要喊叫起来。”一壁嚷,一壁拍案大叫。正在愤怒,忽见窗外影儿不见了,先生仍气忿忿的坐在椅子上面,暗想道:“这是何说!可借秦公待我这番光景,竟被这贱人带累坏了。我须得便点醒他,庶不负他待我之知遇。”
你道碧蟾为何退了?原来他听见员外回来,故此急忙退去。且言秦昌进内更换衣服,便来到书房,见先生气忿忿坐在那里,也不为礼。回头见那边放着一个小小元盒,里面酒菜极精,纹丝儿没动。刚要坐下问话,见地下黄澄澄一物,连忙毛腰捡起,却是妇女戴的戒指。一声儿没言语,转身出了书房。仔细一看,却是安人之物,不由的气冲霄汉,直奔卧室去了。
你道这戒指从何而来?正是碧蟾隔窗抛入的表记。杜雍正在气忿喊叫之时,不但没看见,连听见也没有。秦昌来到卧室之内,见郑氏与乳母正在叙话,不容分说,开口大骂道:“你这贱人,干的好事!”乳母不知为何,连忙上前解劝,彩凤也上来拦阻。郑氏安人看此光景,不知是那一葫芦药。秦昌坐在椅上,半晌,方说道:“我叫你款待先生,不过是饮馔精心。谁叫你跑到书房,叫先生瞧不起我,连理也不理。这还有个闺范么?”安人道:“那个上书房来?是谁说的?”秦昌道:“现有对证。”便把戒指一扔,郑氏看时果是自己之物,连忙说道:“此物虽是我的。却是两个,一个留着自戴,一个赏了碧蟾了。”秦昌听毕,立刻叫彩凤去唤碧蟾。
不多时,只见碧蟾披头散发,彩凤哭哭啼啼,一同来见员外。一个说:“彩凤偷了我的戒指,去到书房,陷害于我。”一个说:“我何尝到姨娘屋内。这明是姨娘去到书房,如今反来讹我。”两个你言我语,分争不休。秦昌反倒不得主意,竟自分解不清。自己却后悔,不该不分青红皂白,把安人辱骂一顿,忒莽撞了。倒是郑氏有主意,将彩凤吓唬住了,叫乳母把碧蟾劝回屋内。
秦昌不能分析此事,坐在那里发呆,生暗气。少时,乳母过来,安人与乳母悄悄商议,此事须如此如此,方能明白。乳母道:“此计甚妙。如此行来,也可试出先生心地如何了。”乳母便一一告诉秦昌,秦昌深以为是。
到了晚间,天到二鼓之后,秦昌同了乳母来到书房。只见里面尚有灯光,杜雍业已安歇。乳母叩门,道:“先生睡了么?”杜雍答道:“睡了。做什么?”乳母道:“我是姨娘房内的婆子。因员外已在上房安歇了,姨娘派我前来请先生到里面,有话说。”杜雍道:“这是什么道理!白日在窗外聒絮了多时,怪道他说比安人小,比丫环大,原来是个姨娘。你回去告诉他,若要如此的闹法,我是要辞馆的了。岂有此理呀,岂有此理!”外面秦昌听了心下明白,便把白氏一拉,他二人抽身回到卧室。秦昌道:“再也不消说了,也不用再往下问。只这‘比安人小,比丫环大’一语,却是碧蟾贱人无疑了。我还留他何用!若不及早杀却他,难去心头之火。”乳母道:“凡事不可急躁。你若将他杀死,一来人命关天,二来丑声传扬,反为不美。”员外道:“似此如之奈何呢?”乳母道:“莫若将他锁禁在花园空房之内,或将他饿死,或将他国死,也就完事了。”秦昌深以为是。次日黎明,便吩咐进宝将后花园收拾出了三间空房,就把碧蟾锁禁,吩咐不准给他饭食,要将他活活饿死。
不知碧蟾性命如何,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