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主要角色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
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因长期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华,一日从中蹦出一只石猴。他发现了花果山上的水帘洞,被众猴尊奉为王,遂称美猴王。他被菩提祖师收为弟子,习得了高强本领,还闯到东海龙宫,强夺了如意金箍棒作为自己的兵器。之后他手持金箍棒,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将十万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玉帝请来西天如来佛祖解救,如来施法将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菩萨将悟空度入佛门,让去西天如来处取佛法真经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将他救出。,悟空从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一路上,他和师弟猪八戒、沙和尚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慈悲心肠,一心向佛,为人诚实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因在王母瑶池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闯入广寒宫,企图调戏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被纠察灵官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拥有投胎前的记忆和玉帝赏赐的兵器。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而且有时也立有功劳。
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耙,全名为上宝沁金钯。猪八戒只会天罡数的三十六种变化。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玉皇大帝,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师徒收服,一路主要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白龙马
又名玉龙。原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的明珠,被其父以忤逆罪告到天庭玉帝,被玉帝派人打了三百下,悬吊半空中,等候处理。观音菩萨赴东土寻找取经人半路遇到后,向玉帝求情救下玉龙给西天取经人当脚力。因此,白龙马也是以戴罪之身来赎前世的罪孽。与沙僧相比,他应该是罪孽深重,纵火是故意行为,与失手有主观意愿的不同;明珠是珍奇异宝,琉璃盏只不过是普通的器皿,因此,损失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玉龙不知珍惜珍贵的珍宝,,所以才需要他从前世令人景仰的飞腾玉龙变成今世任人骑乘的普通白马。与其他三个师兄从神到妖再到人的转变相比,玉龙是直接从神到兽,在西行取经之路上通过四脚走路,还经常遭到别人抽打,体会什么叫珍惜。
其他角色
佛与菩萨:如来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傩、伽叶、金蝉子、灵吉菩萨、弥勒佛、毗蓝婆、地藏王菩萨、白雄尊者、十八罗汉、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
神仙: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齐天大圣、木公老祖、王母娘娘、骊山老母、真武大帝、王灵官、千里眼、顺风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公、电母、风婆婆、云神、五炁真君、太白金星、赤脚大仙、游奕灵官、太阳星君、太阴星君、众嫦娥、四大天王、日游神、夜游神、托塔天王、金咤、木叉、哪吒、巨灵神、福禄寿三星、二郎神、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天蓬元帅、卷帘大将、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菩提祖师、镇元大仙、太乙救苦天尊、泾河龙王、百花羞。
妖魔鬼怪:混世魔王、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黑风怪、凌虚子、白衣秀士、虎先锋、黄风怪、白骨精、黄袍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压龙大仙、狐阿七大王、狮魔王、红孩儿、鼍龙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灵感大王、独角兕大王、如意真仙、蝎子精、六耳猕猴、铁扇公主、牛魔王、玉面公主、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万圣龙王、九头驸马、赤身鬼、劲节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杏仙、黄眉大王、赤鳞大蟒、有来有去、赛太岁、,蜘蛛精、百眼魔君、小钻风、青毛狮王、黄牙象王、云程万里鹏、国后、白鹿精、金鼻白毛老鼠精、南山大王、黄狮精、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九灵元圣、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玉兔精。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