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社会影响
《水浒传》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如张献忠在谷城受抚,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浒故事耳。但比较起来,《水浒传》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传》作为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据现有的资料记载,从万历十四年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对于造反者的影响。特别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水浒英雄的口号已被广泛地写在农民军的义旗之上,许多义军首领袭用了《水浒传》的人名或诨号,,成为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一种奇观。后来清代义军打着《水浒传》旗号的也屡见不鲜,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等无不受到《水浒传》的影响。
文学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但它比之《三国演义》,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又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水浒传》16世纪已传入朝鲜,除中国原刻以外,还出现了朝鲜坊刻本、抄本和翻译本。《水浒传》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当时的朝鲜学者,对文言比较熟悉,而对白话文不太精通,朝鲜显宗十年特为读《水浒传》而出版了《水浒传语录》。日本于1757年出版了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的全译本。法国于1850年出版《水浒传》摘译本,1978年出版百二十回的全译本。《水浒传》已有英、法、德、日、俄、拉丁、意大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朝鲜、越南、泰国等十多种文字的数十种译本,《水浒传》在海外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衍生作品
续书
对《水浒传》来说,小说从明代以来经由评论到删改、增添,由删改、增添再到删改、续写的递嬗变化,到清代已发展到尽头,再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版本。像其他小说一样继之而起的也是续作现象,而且续写《水浒传》的热潮方兴未艾,从清初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水浒传》的续书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丰富复杂,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些续书要么以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为底本,要么以金圣叹批改的《水浒传》为依据,加以续作。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水浒系列小说集成,,或称作水浒传大系,除本传外,共收集到14种,即明末清初金圣叹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清初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晚清俞万春的《结水浒传》、民国时期程善之的《残水浒》、民国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民国刘盛亚的《水浒外传》、民国张恨水的《水浒别传》、清末西冷冬青的《新水浒》、清末陆土谔的《新水浒》、民国张恨水的《水浒新传》、民国嘉鱼的《戏续水浒新传》、民国冷佛的《续水浒传》、,民国梅寄鹤的《古本水浒传》。从内容上看,这些续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继承本传忠义精神,梁山未死英雄继续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或梁山英魂转世、再次揭竿而起的豪情之作。有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梅寄鹤的《古本水浒传》、张恨水的《水浒新传》。
二是丑化梁山英雄互相猜忌、互相残杀的强盗之作。有俞万春的《结水浒传》、程善之的《残水浒》、冷佛的《续水浒传》。
三是借水浒英雄表达作者对清末社会改革的设想,颇具荒诞性。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同名小说《新水浒》。
其他重要小说,还有《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派生演变出来的。
其他
《水浒传》对小说之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也有显著影响。明清传奇剧中,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沈璩的《义侠记》、许自昌的《水浒记》等等,这类取材于《水浒传》的作品约有三十余种。而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曲艺、绘画等作品也数不胜数。
影视作品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清史稿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