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海经·海外北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海外北经所记载的地方从东北角至西北角。
无?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
无?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不生育子孙后代。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一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长着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红色,居住在钟山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一目国在钟山的东面,那里的人只有一只眼睛,眼睛生在脸的正中间。另一种说法认为像普通的人有手有脚。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柔利国在一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长着一只手一只脚,膝盖反长着,脚弯曲朝上。另一种说法认为柔利国叫做留利国,人的脚是反折着的。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的身子所触的地方,都会变成池泽和溪流。禹杀了相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腥臭不堪,凡是他的血浸泡过的地方都不能种植五谷。禹掘土填埋这块地方,填满了三次,却塌陷了三次,于是禹在这块地方筑起了帝尧、帝喾、帝舜等众帝之台。这些帝台在昆仑山的北边,柔利国的东边。相柳长着九个脑袋,人一样的脸,蛇一样的身子,浑身青色。这里的人因为敬畏位于北面的共工之台,都不敢向北射箭。共工之台在众帝之台的东边。台呈四方形,台角有一条蛇,身上有虎一样的斑纹,头朝着南方。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
深目国在相柳氏所在地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举起一只手。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体高大,肚子里没有肠子。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
聂耳国在无肠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使唤着两只花斑大虎,并且在行走时用手托着自己的耳朵。聂耳国在海水环绕的孤岛上,所以能看到出入海水的各种怪物。有两只老虎在它的东面。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神人夸父要与太阳赛跑而追赶它,已追上了太阳。这时夸父很口渴,想要喝水,于是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水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大泽,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博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体高大,右手握着青色蛇,左手握着黄色蛇。邓林在它的东面,其实由两棵非常大的树木形成了树林。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禹所积石山在博父国的东面,是黄河流入的地方。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拘瘿国在禹所积石山的东面,那里的人常用一只手托着脖颈上的大肉瘤。另外一种说法是拘瘿国叫做利瘿国。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有种叫做寻木的树高大千里,生长在拘瘿国的南面,黄河上游的西北方。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跂踵国在拘瘿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高大,两只脚也非常大。另一种说法是跂踵国叫反踵国。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欧丝野在大踵国的东面,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在吐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三棵没有枝干的桑树,生长在欧丝野的东面,这种树虽高达百仞,没有树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范林方圆三百里,在长着三棵没有树枝的桑树之地的东边,它的下面被沙洲环绕着。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鸱久、视肉。
务隅山,帝颛顼埋葬在它的南面,他的九位妃嫔埋葬在山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有熊、罴、花斑虎、离朱鸟、鹞鹰、视肉怪兽。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平丘在长着三棵没有树枝的桑树之地的东面。这里有遗玉、青马、视肉怪兽、杨柳树、甘柤树、甘华树,是各种果树生长的地方。在两座山相夹的一道山谷上,有两个大丘处于其间,叫做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曰駮,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我曰罗罗。
北海内有一种野兽,外形像马,名称是騊駼。又有一种野兽,名称是駮,外形像白马,长着锯齿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有一种白色的野兽,外形像马,名称是蛩蛩。还有一种青色的野兽,形状像老虎,名称是罗罗。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北方的禺强神,长着鸟的身子,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蛇,脚底下踩着两条青蛇。
- 推荐作品: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