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点
四部书当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
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 、《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太平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
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
明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唐书》、《旧唐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欧阳修等重修的《唐书》是在仁宗嘉祐五年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比皆是。
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复的,如:陈思王《辅臣论》与曹植《辅臣论》,徐伟长《中论》与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于《纲目》。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子》《谏木孔丛子》等,,几使人难以分辨。
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刘向《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序》,但《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些缺陷。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
《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御览》的版本有十二种之多。南宋闽刊本。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白金百两,归于著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
南宋蒲叔献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
1928年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分订136册,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本。因为这本子胜于其他刊本,就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将《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今常用的本子。
《太平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