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胆智部·哥舒翰 李光弼
【原文】
原文
唐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差都兵马使张擢上都奏事,逗留不返,纳贿交结杨国忠。翰适入朝,擢惧,求国忠除擢御史大夫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敕下,就第谒翰,翰命部下摔于庭,数其罪,杖杀之,然后奏闻。帝下诏褒奖,仍赐擢尸,更令翰决尸一百。(边批:圣主。)
唐朝名将哥舒翰出任安西节度使时,有一次派遣都兵马使张擢进京奏事。不料张擢竟逗留京城不归,并且贿赂杨国忠,两人相互勾结。不久,哥舒翰有事要入朝奏报,张擢心虚害怕,就请求杨国忠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兼剑南西川节度使。当正式任命诏命下达后,张擢到哥舒翰府上去晋见他,哥舒翰命令部下把张擢揪到庭中,并一一陈述其罪状,然后再将他乱棍打死。事后哥舒翰把处死张擢的经过奏报朝廷,玄宗不但没有怪罪,甚至还下诏褒奖他处理得当。最后便把张擢的尸首赐还他,让他再亲手鞭尸一百下。(边批:唐玄宗是圣主。)
太原节度王承业,军政不修,诏御史崔众交兵于河东。众侮易承业,或裹甲持枪突入承业厅事,玩谑之。李光弼闻之,素不平,至是交众兵于光弼,众以麾下来,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光弼怒其无礼,又不即交兵,令收系之。顷中使至,除众御史中丞,怀其敕,问众所在。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中使惧,遂寝之而还。翼日,以兵仗围众至碑堂下,斩之。威震三军,命其亲属吊之。
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因不理军政,因此朝廷下诏命御史崔众到河东去接手他的兵权。崔众因轻视王承业,就纵容自己的部下全副武装地闯进王承业的府衙中嬉戏玩闹。李光弼得知此事心里不平,这时崔众要将兵权交给李光弼,崔众带着部下来见李光弼,李光弼出来迎接,二人的队伍相接时,崔众竟不顾礼法而不回避。李光弼对崔众的无礼行为很愤怒,而崔众又不立即把兵权交出,于是李光弼就下令将崔众逮捕。这时,朝廷派遣宦官来到河东,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手持敕书问李光弼崔众的行踪。李光弼答道:“崔众犯法,我已将他逮捕。”宦官把敕书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如今只不过是杀一位侍御史;如果宣布了诏命,我就斩杀一位御史中丞,如果拜授他为宰相,我也要斩杀他这位宰相。”宦官一听此话不敢再多言,只好带着敕书回京。第二天,李光弼派兵包围崔众,在碑堂下把他当众杀死,还让崔众的亲属来祭吊。从此李光弼威震三军。
〔评〕或问擢与众诚有罪,然已除西川节度使及御史中丞矣,其如王命何?盖军事尚速,当用兵之际而逗留不返、拥兵不交,皆死法也。二人之除命必皆夤缘得之,而非出天子之意者,故二将得伸其权,而无人议其后耳。然在今日,莫可问矣。
(评译)或许有人会问:“张擢和崔众确实是有罪之人,但张擢已经被朝廷任命为西川节度使,而崔众也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这时杀死他二人,是不是显得漠视朝廷诏命呢?”其实用兵贵在神速,而张擢在用兵之际竟然滞留京师不归;崔众是擅自拥兵不交,此二人在军法上都犯了死罪。再说这两人之所以被任命为高位,都是出于人情的请托和贿赂,并非皇帝的本意。所以哥舒翰和李光弼才能伸张公权,而没有人敢在他们背后议论。事件若发生在今天,我看根本没有人敢做这类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隋书
- 宋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