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七十五 籍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以官职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的,是晋襄公的孙子(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为姓氏,称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2、以地名为氏。春秋时,卫国有籍圃、齐国有籍丘,住在那里的人以籍为氏。
家族名人
籍淡:春秋晋国大夫(见下附录《数典忘祖》)。
籍孺:西汉时大臣,籍孺和闳孺,本来都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贵幸,公卿皆因关说。二人的际遇很受人羡慕,以至惠帝之时,为能获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带打扮上都向着他俩看齐,帽子上插着羽毛,脸上涂着脂粉。
籍馨芳:明朝著名孝子。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便住在墓边,守孝三年。
迁徙分布
(缺)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籍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的,是晋襄公的孙子(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为姓氏,称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