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卷下·斑疹
(即痘子)
小儿斑疹,世皆根据钱氏法治之,此不必赘。但黑泡斑及缩陷等证,古今治之,未得其法,以为火而用凉药治者,十无一生。盖此乃污血逆于皮肤,凝滞不行,久则攻心而死。黄帝正法,用霹雳汤、姜附汤。凡多死之证,但用此法,常有得生者。盖毒血死于各经,决无复还之理。唯附子健壮,峻走十二经络,故用此攻之,十中常生八九。于脐下一寸,灸五十壮,则十分无事。若以凉药凝冰其血,致遍身青黑而死,此其过也。世俗凡遇热证,辄以凉药投之,热气未去,元气又漓,此法最不良。余每遇热证,以知母五钱煎服,热即退,元气无损,此乃秘法。(钱氏之法,后世儿医咸遵守之,以五行五色而分五脏之证,以顺逆险而为难易不治之条,所用之药不过温平无奇,阳热之逆诚可救全,阴寒之逆,百无一愈。其后陈氏虽云得法,十中或救一二,不若先生之论,阐千古之秘奥,为救逆之神枢。儿医苟能奉行,自然夭枉者少矣。每见世俗一遇逆证,勿论阴阳,辄云火闭,石膏、黄连、大黄用之不厌,人皆信之,至死不悔。近时费氏《救偏琐言》一出,庸子辄又奉为典型。
在证药相合者,虽偶活其一二,而阴寒之证,亦以其法治之,冤遭毒害者,不知凡几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天玉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绣云阁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