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安战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
凡是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倘若敌人制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诚如兵法所说:“实施坚守防御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止不动。”
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子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其必死,曰:“天才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其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履前行,蒺藜着履,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而扎营于渭水之南。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率兵进行抵抗,其部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队,司马懿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于是督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营布阵。司马懿因此而对部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东扩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事了。”此时恰值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要失败。是时,魏明帝根据诸葛亮率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蜀军内部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企图以此激怒他出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懂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是毫无疑问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就这样相持一百多天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随后追赶。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见魏军追来,便调转旗帜、擂动战鼓,摆出一副反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它,于是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结阵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天,司马懿率军进至蜀军驻过的营地,观察诸葛亮留下的各种遗迹,搜缴到蜀军的作战地图、军事文书和很多粮食。司马懿据此而断定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部将辛毗以为诸葛亮究竟死活还不清楚,但司马懿却非常肯定地说:“军事家们所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军事密计和兵马粮草,而今蜀军竟把这些重要东西都丢弃在这里。难道能有已损坏了五脏六腑还可以存活的人吗?我们现在应当赶快追击他们。”关中地区生长很多蒺藜,为便于部队途经此地而能顺利前进,司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脚穿平底软木鞋走在前边,让带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软木鞋底上,使步骑兵大队得以随后顺利跟进。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时,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当时,老百姓编了句谚语,说:“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的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道:“这是由于我只能预料活诸葛亮的行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行事的缘故啊!”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