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地战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凡是与敌人作战,军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敌人可以攻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把握就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自己这方的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攻打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大,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适宜立即迎击。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大岘山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为条件,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容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通典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神峰通考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