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越语·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于会稽山上,于是向三军传令说:“凡是我父老兄弟及同姓的宗族中,有能帮助我谋划打退吴国军队的,我愿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国政。”大夫文种进前回答说:“我听说做生意的人,夏天就储备皮货,冬天就储备麻布,旱季就储备舟船,雨季就储备车辆,等待缺货时卖大价钱。平时即使没有四方的袭扰,但谋臣和武将一类的人才,不可不事先选拔培养。譬如蓑衣和笠帽,雨季到来后一定会派上用场。现在君王退守到会稽山上以后,才想到寻找谋臣,不也太晚了吗?”勾践说:“如果能听到您的高论,有什么晚的。”拉着他的手便和他商量起来。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于是派文种去吴国求和,说:“我们国君勾践没有人可派遣,派下臣我来,不敢当面与吴王谈,私下里跟他的办事人员说:我们国君的军队已不值得屈辱吴王亲自来讨伐了。我们愿意把金玉、美女奉献给吴王作为赔罪;请让勾践的女儿给吴王做女奴,大夫的女儿给吴国的大夫做女奴,士的女儿给吴国的士人做女奴。越国的财宝重器全都献上,我们国君率领越国的军队,随从吴王的军队,听凭吴王调遣。如果你们认为越国的罪不可宽恕,那我们将烧掉本国的宗庙,与妻子百姓死生同命,把金玉沉入江中。我们有披甲的士兵五千人准备拼死抵抗,那么人数就肯定会翻一倍(算上作战的对方而言),因此一共有一万个带甲的士兵为了您而战斗 ,这不就会伤了吴王所爱的部下吗?你们与其杀了这些越国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的臣服,哪个更有利呢?”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夫差准备听从文种的话跟越国讲和,伍子胥劝告说:“不行。吴国和越国,是天生的敌国。三条大江环绕着吴越两国,百姓无处迁移,有吴就不能有越,有越就不能有吴,这是不可改变的事情。我听说,陆地上的人习惯住在陆地,水边的人习惯住在水边。那些高地上的诸侯国,我们即使进攻并战胜了它,也不能居住在它们的土地上,不能乘坐它们的车辆。而越国,我们进攻并战胜它,就能居住它的土地,乘坐它的舟船。这是有利的事情,不可失掉良机,君王一定要灭了它。失掉这个利益,以后虽然后悔,也必定来不及了。”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越国人把打扮好的八个美女进献给太宰嚭,说:“您如果宽赦越国的罪,还有比这些更美的女子进献给您。”于是太宰嚭劝谏吴王说:“我听说古代讨伐别的国家,只要它降服就可以了。如今越国已经服从,还要求什么呢?”夫差跟越国讲和后,就撤离了越国。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我们的国力不足,却与大国结仇,因此连累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请允许我改正。”于是就埋葬那些战死的人,照顾那些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对离去的人给予帮助,对迁来的人给予安排,废弃百姓所厌恶的规章制度,补充百姓认为不够的事情。然后卑躬屈膝地事奉夫差,派遣三百个士人去吴国当奴仆,他还亲自走在夫差的马车前为他开路。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篾,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当时勾践统治的土地,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方圆百里。勾践召集了父老兄弟然后发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四方的民众都愿意归附他,好比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没有这个能耐,但要带领你们各个家庭多生儿育女,使人口繁殖增加起来。”于是下令壮年男子不准娶老妇,老年男子不准娶壮妻。姑娘十七岁还不嫁人,她的父母就要论罪;小伙二十岁不娶妻,他的父母也要论罪。有要生孩子的报告上去,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了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赏两壶酒,一头小猪。生三胞胎的,公家供给乳母;生双胞胎的,公家供给食物。嫡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个月的徭役,而且勾践一定亲自哭着参加埋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命令凡是鳏夫、寡妇、有病和贫弱的家庭,由公家供给其子女生活费用。对那些有才干的人,提供他们整洁的住房,给他们穿好的,吃好的,让他们切磋磨练以崇尚正义。对各地来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庙堂里以礼接待。勾践还坐着装载粮食和肥肉的船出行,遇到流浪的年轻人,没有不给吃,不给喝的,一定记下他们的姓名。不是他亲自种出的粮食就不吃;不是他夫人亲自织成的布就不穿。整整十年在国内不收赋税,百姓家里备有三年的存粮。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在诸侯面前使您蒙受耻辱,如今越国已恢复国力,我们请求报复吴国!”勾践辞谢说:“过去的战争失利,不是你们的罪过,而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你们跟我共同承担耻辱,请你们姑且不要言战。”父兄们又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百姓爱我们的国君,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为父母报仇,臣下想为国君报仇,哪有敢不尽全力的!请再和吴国打一仗。”勾践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召集国人发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担忧他的军队不够,而担忧他本人的志向操行不够高尚。现在夫差拥有穿着水牛皮铠甲的军队十万三千人,不担忧自己的志向操行不够高尚,却还担忧他的军队不够。现在我将帮助上天灭掉它。我不想要匹夫之勇的士兵,而希望大家统一步调,共同行动。前进时就想到奖赏,后退时就想到刑罚,这样才能有赏赐。前进时不听号令,后退时还不知羞耻,这样就会有惩罚。”军队出发了,国人都彼此勉励。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大家说:“谁有我们这样好的国君啊,还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所以在囿这个地方打败了吴军,又在没这个地方打败了吴军,最后在吴国国都的郊外第三次打败了吴军。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夫差请求讲和,说:“我的军队已经不值得屈辱您亲自讨伐了,请允许我把金玉美女进献给您作为赔罪。”勾践回答说:“过去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而吴国没有接受天命;现在上天又把吴国交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不听天命,却听你的命令吗?请让我把你送到甬句东去,我和你共同做越国的国君吧。”夫差回答说:“从情礼说,以前我曾有恩于越国,您如果不忘周王室的情面,而给吴国一点屋檐下的地方立脚,也是我的愿望。您如果说:‘我将摧残你的社稷,毁坏你的宗庙。’我就只有请求一死,我还有什么脸给天下人看笑话啊!您就带领军队进占吴国吧。”于是越国就灭了吴国。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荀子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列子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