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兵丁门
沿边兵
祖宗分置将兵,广西得二将焉。边州,邕管为上,宜次之,钦次之,融又次之。静江帅府,元屯半将二千五百人,又驻泊兵二千人,效用五百人,又殿前摧锋军五百人,又有雄略、忠敢等军,军容颇盛。无事足以镇抚,有事足以调发。邕屯全将五千人,以三千人分戍横山、太平、永平、古万四寨及迁龙镇,其二千人留州更戍。宜州屯半将二千五百人,乃静江一将之分屯者。高峰、带溪、北遐、思立、镇宁诸寨之戍,乃多用天河、思恩、河池三县之土丁。而宜州在城与夫溪峒都巡检兵,盖不满千人。钦之澄海,与夫管界、沿海二巡检,合集不过五百人。而如昔之戍,出于峒丁,抵桌之戍,出于土丁。融州旧拨静江府马军二百人,都巡检兵亦不过二三百辈。祖宗时,以广右事力绵薄,而边防急切,故岁赐钱一百一十余万缗,而诸郡税赋以之,养兵积威,宜有余裕。南渡以来,岁赐已绝,又岁取广西盐钞钱四十万缗,经、总制钱数十万缗,历年滋久,故诸郡销兵以自足尔。
土丁戍边
邕、钦与交址为境,自昔二郡土丁,杂官军戍边。邕州土丁戍边之事未详,钦之抵桌寨,以安远县土丁百人更戍,季一替。厥后宜有南丹莫公晟之扰,大观元年,始诏宜州土丁,依邕、钦例戍边。正兵长戍二百人,土丁更戍三百人,以天河、思恩、河池三县土丁,父子全不分番戍守其间。河池一县,最近高峰,与南丹对境,要害地也。而河池一县土丁,止可分为两番,一季一替。乃于腹里之宜山、忻城二县,三丁抽一,分为三番,月一替。是则宜之土丁,其役更重于邕、钦也。宜之守臣,屡请于朝,乞差次边柳、象、宾、横州土丁,与宜之土丁更戍,以纾极边之民,不报。而宜之戍,至今不已。
峒丁戍边
羁縻州之民,谓之峒丁,强武可用。溪峒之酋,以为兵卫,谓之田子甲。官欲用其一民,不可得也。唯钦州七峒峒丁,为官戍边。盖七峒权力弱于邕管,故听命也。旧制,钦峒置巡防使臣一名,以官军百人戍如昔峒,以备交址。因官军虐之,峒酋乞不用官军,愿自以峒丁更戍,以故钦州独有峒丁之戍。
田子甲
邕州溪峒之民,无不习战,刀弩枪牌,用之颇精,峒民事雠杀,是以人习于战斗,谓之田子甲,言耕其田而为之甲士也。又朝廷马政,正在其地,所谓良马,彼多得之。峒豪颇习骁骑,峒官出入,前驱千人,后骑数十,整整不乱,亦谓之马前排。靖康之变,峒兵有勤王者,遗老犹能言之,日:“峒民素俭,勤王之役,日得券钱,积而不用。比归,人有二三百缗之积。”至今以为美谈。尝有官员,自侬峒借人夫至钦,所从数人,道间麋兴于前,能合而取之;鸢飞于天,能仰而落之。一夕逆旅劫盗,人有惧色,惟峒人整暇以待,盗不敢前。昔汉高祖用板楯蛮以取关中,武王伐商,亦用微、卢、彭、濮人,正使今日有疆场之事而用之,当必有功。
峒丁
邕州左、右江提举峒丁,与夫经略司买马干官兼提举,皆此职也。熙宁中,系籍峒丁四万余人,今其籍不可考矣。官名提举,实不得管一丁。而生杀予夺,尽出其酋。钦州峒丁,虽不如邕管之已甚,所以奉其酋者,亦类此。尝闻道家有言,人罪重者,谪为边民,罔有艺极。峒丁日各以职,供水陆之产,为之力作,终岁而不得一饱。为之效死战争,而复加科敛。一有微过,遣所亲军斩之上流,而自于下流阅其尸也。日昏,酋醉酣,杖剑散步,峒丁避不及者,手刃焉。类以此为服人之威,何其酷也!
寨丁
环羁縻溪峒,置寨以临之,皆吾民也,谓之寨丁。静江府有桑江寨。融州有融江寨、武阳寨与浔江、文村、茶溪、临溪四堡。宜州有高峰寨、带溪寨、北遐寨、思立寨、镇宁寨。邕州有横山寨、温润寨、太平寨、永平寨、古万寨、迁隆寨。钦州有如昔寨、抵桌寨。琼州有宝西寨、西峰寨、延德寨。万安军有万全寨。吉阳军有通远寨。凡诸寨之戍,或用官军,或峒丁,或寨丁。寨官或巡防使臣,或都监,或知寨。或一寨有长贰官属。是皆系乎寨之大小也。诸寨行事,动关化外,法制不得不少宽,威权不得不稍重。夫诸寨迥居于诸峒之中,寨丁更戍,不下百人。彼寨之境,山谷阻深,异材生之。今边境晏然,亦未免有采山之役。
土丁保丁
自侬智高平,朝廷联一路之民以为兵,户满五丁者,以一为土丁;二丁者以一为保丁。熙宁六年,诏依河北义勇例,修立条制如禁军,置都虞候以下六阶以隶之。因其民之资序,而为之阶级,专属经略司调发。其保丁则隶于州县,而以保正统之。八年,广西诸司乞以土丁教阅,今保丁亦教阅也。每岁农隙,会土、保丁,越州若县,教以坐作进退号令旗鼓之法,一季而罢。立法之意,盖以广民雕弱,人无固志,若素教其民,一旦有警,则百万之师,可以遽集。今乃州县私役于教阅之余,寖失初意,然有不可不役者。广西城壁,皆以土为周,覆以屋。一岁不葺,多致腐压。为郡将者,先尽教阅之道,以体立法之意,乃约城屋当用之工,分部竭作,不容私役。旬月集事,即日散之,民亦乐从,而不以为劳矣。
效用
广右效用,盖诸郡山川广莫,生齿不蕃,强弱不侔,又四方之奸民萃焉,于是诸郡所在,假强武之民,以“效用”名之,豪民亦借官为重。自王宣、凌铁、谢实为变,赖效用立功。厥后经略司乃置效用五百人于静江。凡强盗贷死、逃卒亡命与其强武愿从之民咸集焉。善接短刃以蹙贼,隐然形势,有足取者。静江效用,自成一军。若乃诸郡效用,散在民间,犹存而不废。
土宣
广西郡兵卒,岁有押马纲赏,累至受宣。押马往来贩卖至多赀,亦有累赏补官者。厥后朝廷减赏,只许转至十将,不许受宣。于是边州守臣,便宜出帖补副都虞候,谓之土宣。其间亦有以私恩,不令陟阶级而补副都虞候者,虽不请厚禄而为排军矣。
五民
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声,殊不可晓,谓之蒌语。二曰北人,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于钦者也。三曰俚人,史称俚獠者是也。此种自蛮峒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语音尤不可晓。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五曰蜑人,以舟为室,浮海而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西之音。蜑别有记。
惰农
深广,旷土弥望,田家所耕,百之一尔。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为田。苟肤寸高仰,共弃而不顾。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既获,则束手坐食以卒岁。其妻乃负贩以赡之,己则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焉。彼广人皆半羸长病,一日力作,明日必病,或至死耳。
僧道
南中州县,有寺观而无僧道。人贫不能得度牒,有祠部牒者无几,余皆童行。以供应圣节为名,判公凭于州县,权行剃发戴冠,遂为真僧道。如出公据,其说谓被盗遭火,失去度牒,官为给据为凭,遂以剃戴。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