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袁州兵荒
袁州兵荒
前载献忠陷袁州,从史之说也。乃袁州老僧则云:崇祯之季,张献忠围城驾云梯而上,守者以炮击之,折其梯,下座乃倒,贼始退。此一劫也。明年,献忠又至围之,亦不克复去。此二劫也。弘光元年春旱,本州一年二熟,时禾苗悉枯死,宜春为首县,邑令朱某,年才十九,征粮不息,百姓共携枯秧掷于庭,挈持朱令出诣田中亲视。且曰:禾已枯死,尚征粮耶?忿甚。朱令惭怒。时,良玉驻临江,朱与之善,密驰书告云:宜春已反,良玉即提兵,自分宜杀入,百姓犹未觉,大被屠戮。此三劫也。朱令复征,寻罢去。顺治四年丁亥大旱,城中绝粒四日,湖广米至,始得生。此四劫也。明年戊子大疫,此五劫也。经此五劫,民生凋敝,至今城中,止存千室。地多丘墟,有驿政道及兵千人镇守本州云。
当时兵赋杂沓,荒寇交至,民不聊生,内翰方以智不胜感悼,作田稼荒一词,以悲时事云。田稼荒,农夫亡,老幼走者死道傍。走入他乡亦饿死,朝廷加派犹不止。壮者昼伏夜行归,归看鸡犬人家非。贼去尚余一茅屋,官军又来烧不足。此实事也。可为三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崇祯庚辰进士。大清至,祝发居江西庐山开光寺。
南昌猛虎
南昌府西门外抚州街,长亘十里,百货汇集。癸未几月中,一人闻厅中有声,启视,见一虎蹲于台下,以尾击台,台为之裂。其人大惊,急掩门而出,呼众执械围聚,将后屏门敲击叫喊,虎跃于屋,众号呼唤闹,声沸如雷。虎于屋上东西徐步,殊不畏人。口惟哈哈有声,无敢犯者。有一健卒前,撄臂被介而堕,更有一人私计,须用铅弹充打,时无此具,其人杂于俦众中,虎忽从屋巅跃下,噙其人于旷野,咬为两截。众因虎在地,各逞枝棍,遂立毙焉。后戊子岁,金王兵起,抚州焚毁,片瓦不存,火盖起于虎蹲之厅也。
左良玉复武昌等处
癸未八月,上命江凤黔粤各督,及郧皖江沆各抚,令兵剿贼。方献忠壬午之破武昌也,左良玉避其锋,拥兵九江不敢逼。及献既入蜀,良玉略定武昌、澧陵、长沙、湘潭、湘阴,并湖南一带。又复岳州、监利、石首、上安、德安、随州等处。十一月诏太监何志孔劳良玉军,以恢楚有功。加良玉少师,荫一子,吏士各升秩,大赉各军。诏良玉移镇武昌。良玉令马士秀等,复临湘、岳州;令马进忠等,复袁州、尽诛诸伪官。
贼来我去,贼去我来。犹如白日鼠,见人辄避,夜间乘人睡梦,复出盗米。良玉为将,何以异此。而乃加官荫子,能不愧乎?然伪官尽诛,稍泄积忿。
刘承允复衡、沙
刘承允,南京人,黎靖参将,加副总衔年四十余,力能使八十筋铁棍,故绰号刘铁棍。黔阳至靖州一带,以迄苗子,俱慕其德威,士民之家,俱书恩主刘总爷牌位,供奉之者,无一户不然。献忠南侵,被刘杀贼,衡沙一路,次第克复,皆刘力也。
此据新纪所载,承允可云名将矣。惜乎末路之恣也,以知名将善保功名为难。
吕大器复江西郡县
癸未秋季,总督吕大器复袁州、萍乡、万载、吉安、庐陵、吉水、永新、太和、安福等处。大器沈毅知兵,方入援时,路过峡江,城门四闭,闻是官兵,反行遮杀。吕以八王兵到,开门出迎,手持县印,口称千岁,备有大马三十五匹,粮草无数,新旧知县俱已拿下,听候发落,大器立取奸民枭示之,次第恢复。
胡公平三县土寇
公讳时亨,号慎三,无锡人,予之舅氏也。崇祯丁丑礼闱第四人,授江西南昌司李。先是戊寅秋,贼张普微作乱于抚州、新建、广昌等处,抚臣解学龙、按臣邢绍德主剿,姜公监军,公设计擒斩首从百余,贼遂解散。及壬午冬,李肃七、李肃十因捕役入乡,诈害良民,为之不平,乃扑杀之,恐被逮,遂纠柯源峒陈友谅遗孽反。越两日,有诸生余士藻,本辽产,善骑射,工火药,里有贫子,每日外出,炊饭辄失,心疑怜人所窃,一日隔河阴伺,见白犬入户,返逐之,犬趋灶下,忽不见,掘之,得兵书宝剑,士藻遂以是造神语惑众,建将台高五丈,观星望气,为三寨总主。自号靖海天王。二李虽勇,皆出其下。又与其党李东阳、慈林、刘心一、胡地十、柏梅、余木十、李严二、李成、郑孔一、张华九等,伪立十二天王,十八罗汉、二十四天罡、三十六地煞等号。啸聚数千,俱戴红巾,盘踞靖安、奉新、安义三县。焚杀淫掠,殆无虚日。癸未正月,抚臣张凤翮发兵六千,檄兵备陈起龙监军。二月二十二日进师,贼大至,将士多殁于阵。后起龙力不支,将印送公而去。四月,公密约南康同知金孔器,设伏进攻,兵气始振。贼素服公威德。十八日贻书云:胡刑爷,爱民如子,真是公祖父母,倘如广陵守之单骑入寨,郭子仪之至诚感敌,众愿投戈迎候。二十八日,群贼集樟树河地,公单骑往,贼即竖归命安农旗,顶香罗拜,公给免死牌千纸,众谢而退。诸生舒春阳、余鼎调等,与吴胜八同里,李东阳以胜八勇猛,娶其妹以结之。公令余生潜间胜八,立功自赎。胜八于午节乘龙舟,醉后斩贼矮虎等。五月十日缚东阳来献,靖安营将欲袭为己功,忽于中途杀之,东阳逸去。于是再议会剿。十六日出师,公督阵三县犄角,焚寨十余所,斩首百余级,夺回子女军器无算,兵威大振,乃参将袁斌独欲见勇,乘醉轻进,贼伏发,马惊坠毙,兵气复挫。二十日贼逼靖城,公启门督师,先令武宁营张献政设伏,照贼用白纸扇一招,发伏射死李东阳。又与都司何其贤等,同诸将二十人,统兵五千及乡勇三千出师于奉新之石子冈,靖安之解家桥与安义之桐城等处,腹背夹击,于是贼渠闵歌一等俱降。李肃七见事败,将遁,公知胡地十以十二天王之一,甚骁勇,招之至,劳之以酒,使擒肃七。复遣勇士数人从之,伏山谷间酣饮,肃七乘花马自奉新出走,猝见胡地十等聚饮,即下马谓之曰:尔辈伏此,非为吾耶?然吾亦好男子,岂待汝擒哉?因与众同饮尽酣,遂解两臂银镯数十股,又腰下猫儿眼诸宝与众曰:各分取之,诸公得吾首,可以献功。吾请自刎。语毕,遂拔刀自刎。众割其首级以还。其首大尺有二寸。六月四日,设计擒余士藻槛车解省。至十三日,贼党尽斩其渠来献,余众悉降。凡投诚者,感公不杀之恩,俱改胡姓,愿事左右。公收其勇猛三十人,余遣归农,悉洒泪而退。
沈万登复汝宁
癸未五月,河南所在,擒斩伪官。及十月初一辛酉,副总兵沈万登,复汝宁。万登,汝宁大侠也,聚乡勇万余人,李自成伪授威武大将军,不受,凤督马士英承制授万登副总兵。是月官兵进剿汝宁一路,伪官土寇俱尽,河南稍宁。时以自成方入潼关故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太玄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