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西夏书事》仿朱熹《通鉴纲目》之体,编年记载西夏二十一主兴废事迹,起唐僖宗中和年元年党项羌拓跋思恭之崛起,迄南宋理宗绍定五年西夏亡后故臣王立之与部分遗民入金。凡立国始末、统治世系、朝政国事、与宋辽金元之和战外交,及其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兵刑、服饰、文字等各种文物制度之可稽者,一一胪述。于史事人物,间加评论;凡有考证说明,则作夹注案语于正文下;纪年奉唐宋王朝年号为正,并附注辽、金纪元。李元昊建国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后,加书西夏年号于下。
有关西夏史的文献素称贫乏。元修宋、辽、金三史虽皆有《夏国传》,但都较简略。宋人所撰《契丹夏州事迹》、《夏国枢要》、《西夏须知》等亦已散亡,其余记载,大多零篇残简,不成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编成如此规模的专史,使西夏一代事实得以首尾略具梗概,实属不易。与现存的几部清人所编同类著作如周春《西夏书》、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以及民国戴锡章的《西夏纪》比较起来,此书在资料搜罗方面也可称最为丰富。仅从其夹注中标明的史料依据看,,引用的文献就达近百种,包括正史、实录、《通鉴》、《续通鉴长编》、舆地方志、文集奏仪、传状墓志、笔记杂录、稗官野史等各类资料,其中有的现已不易见到。特别是关于西夏后期历史的记载,有不少不见于其他史籍,故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其作为史料引用。
《西夏书事》取材较慎,记事年代日月,大抵据正史及王称《东都事略》、《通鉴》、《续通鉴》等,其余稗官纪载,时日不同,亦必前后不相矛盾,方始甄录。遇有舛误,则附己意订正之,然必详溯根原,藉徵确据,非敢凭空臆断。对于那些时间地点记载不详或始末不全之事,则另附立于相关年代或事件后,以示以疑存疑。其缺点是,正文述事皆不注明资料出处,有些地方现已发现是对宋、元史籍的误引,在使用时应加注意。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