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周祝解
曰:维哉其时,告汝□□道,恐为深灾,欢哉,民乎,朕则生汝,朕则刑汝。朕则经汝,朕则亡汝,朕则寿汝,朕则名汝。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伤其山,万民之患在□言及。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说道:想一想啊!把这个意思告诉你们:不明道理,恐怕要灾难及身。
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观彼万物,且何为求?故他有时,人以为正;地出利,而民是争。人出谋,圣人是经,陈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礼,民不争,被之以刑,民始听。因其能,民乃静。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豲有蚤而不敢以撅。势居小者,不能为大。特欲正中,不贪其害。凡势道者,不可以不大。故木之伐也,而木为斧贼,难之起,自近者。二人同术,谁昭谁暝;二虎同穴,谁死谁生。故虎之猛也,而陷于获;人之智也,而陷于诈。曰之美也,解其柯;柯之美也,离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俨矢将至,不可以无盾。
百姓们,欢呼吧!我能使你们生,我能使你们受刑,我能治理你们,我能使你们财富多,我能叫你们死,我能使你们长寿,我能使你们成名。
故泽有兽而焚其草木,大威将至,不可为巧。焚其草木则无种,大威将至,不可以为勇。故天之生也,固有度;国家之患,离之以故。地之生也,国有植,国家之患,离之以谋。故时之还也,无私貌;日之出也,无私照。时之行也,顺至无逆。为天下者,用大略。火之燀也,固定上。为天下者,用牧。水之流也,固走下。不善,故有桴。故福之起也,恶别之;祸之起也,恶别之。
所以说:毛皮漂亮,就会从身上剥下来;认为自己聪明的本来就很欠缺。牛角漂亮,就会杀那头牛,花言巧语最后会招致污秽。凡是那些渡河的,一定不敢懈怠;看那些圣人,一定是善于抓住时机。岩石中有玉,就会损伤山体;众人的祸患,本来就在胡言乱语。时间的运行,在于不停地移动;不懂道理的人,福也会变为祸。时间一时接一时,在于不停地运作;不懂道理的人,会因福而死亡。
故平国若之何?须国覆国事国孤国屠,皆若之何?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威之失也,阴食阳。善为国者,使之有行。是彼万物,必有常。国君而无道,以微亡。故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天地之间,有沧热,善用道者,终不竭。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尽可称。故万物之所生也,性于从;万物之所反也,性于同。故恶姑幽,恶姑明,恶姑阴阳,恶姑短长,恶姑刚柔。
所以说:肥猪一定遭烹煮,甘泉一定被喝干,端直的的树木一定遭砍伐。土地生万物,人人追求它,雄鸣按时叫,人们用它报时。看那些万物,生出来于什么呢?因此,天有时辰,人们用来作纪时的标准;土地产生财物,百姓就争夺它。人出智谋,圣人就治理它。设置五种刑法,百姓才会顺从。用礼义教化,百姓就不会争夺;加之以刑法,百姓才会听命。利用他们的才干,百姓才会服从。所以,狐狸有牙齿却不敢用来咬人;豪猪有爪子却不敢用来抓人:处于力小不能办大事。处事中正,不会受害。凡是有德的人,不能认为不高大。所以,树木遭砍伐,用的是木头做的斧柄;杀身之祸是从自己身边引来的。
故海之大也,而鱼何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何为可测?跂动哕息,而奚为可牧?玉石之坚也,奚可刻?阴阳之号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来。故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诈。欲伐而不得,深斧柯;欲鸟而不得,生网罗;欲彼天下,是生为。维彼幽心,是生包;维彼大心,是生雄;维彼忌心,是生胜。
两个人技巧相同,谁将显达谁将埋没?两只老虎同穴;哪只死哪只活?所以,老虎虽然凶猛却陷入机关,人虽然聪明却陷于诈骗。叶子漂亮,会分解主干;主干漂亮,会使枝节分离;枝节漂亮,会拔出它的根。飞箭将要射来,不能没有盾牌。所以,沼泽里有野兽就会焚烧草木;巨大威胁将要到来,就不能施用小巧。烧掉草木,草木就没有种子。巨大威胁将要到来,不可能施展勇力。
故天为高,地为下,察汝躬,奚为喜怒。天为古,地为久,察彼万物,名于始。左名左,右名右。视彼万物,数为纪。纪之行也,利而无方,行而无止,以观人情。利有等维,彼大道成而弗改,用彼大道知其极,加诸事,则万物服。用其则必有群,加诸物则为之君,举其修则有理,加诸物则为天子。
所以,自然的生息本来就有法度,国家的祸患、蒙难都有缘故;土地的生长本来就与种植有关,国家的祸患、蒙难是因为智谋。所以,时间的周转对人都一样,太阳出来阳光普照;时间的运行,只向前不向后,治理天下的讲究简要。火的燃烧本来就火势向上,治理天下的用放牧之法;水的流动原本是往下,不好的人所以就用罚。所以,福的产生从何处辨别?祸的产生又从何处辨别?承平安定的国家该如何办?倾危之国、覆灭之国、多事之国、孤立之国、受宰割之国,都该怎么办呢?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