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信息
古藏
现代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
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
流通
整理类
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简体字本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邹德金编《裴松之注三国志》
杨耀坤、揭克伦校注《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普及类译本
除各种选注选译本外,完整翻译陈寿《三国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搜罗到了各种《三国志》的今注今译本共有十二种。有中、韩、日三个语种。
中文最早的翻译本是1980年由中国台湾学者王静芝等人译的《白话三国志》。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陆续推出了十几种译本。
1、王静芝等译《白话三国志》
2、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
3、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
4、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
5、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
6、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
7、杜经国译《文白对照三国志》
8、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
9、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
10、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11、梁滿倉、吳樹平等注譯《新譯三國志》
12、学者杜小龙译《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
- 推荐作品:
- 史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