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信息
古藏
现代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
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
流通
整理类
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简体字本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邹德金编《裴松之注三国志》
杨耀坤、揭克伦校注《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普及类译本
除各种选注选译本外,完整翻译陈寿《三国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搜罗到了各种《三国志》的今注今译本共有十二种。有中、韩、日三个语种。
中文最早的翻译本是1980年由中国台湾学者王静芝等人译的《白话三国志》。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陆续推出了十几种译本。
1、王静芝等译《白话三国志》
2、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
3、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
4、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
5、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
6、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
7、杜经国译《文白对照三国志》
8、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
9、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
10、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11、梁滿倉、吳樹平等注譯《新譯三國志》
12、学者杜小龙译《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