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信息
古藏
现代最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
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历代研究《三国志》及裴注者很多,其中尤以清代人用力最多。自顾炎武、何焯以下约二十余家,都能根据本书前后文互证,并参考它书,对于宋、元以来各种版本相沿未改的错误,分别提出意见,或批注书眉,或成为专门著作刊布。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
流通
整理类
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简体字本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邹德金编《裴松之注三国志》
杨耀坤、揭克伦校注《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
普及类译本
除各种选注选译本外,完整翻译陈寿《三国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搜罗到了各种《三国志》的今注今译本共有十二种。有中、韩、日三个语种。
中文最早的翻译本是1980年由中国台湾学者王静芝等人译的《白话三国志》。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陆续推出了十几种译本。
1、王静芝等译《白话三国志》
2、苏渊雷主编《三国志今注今译》
3、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三国志今译》
4、刘国辉等译《三国志现代文版》
5、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三国志》
6、戴逸主编《三国志全译》
7、杜经国译《文白对照三国志》
8、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
9、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三国志》
10、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11、梁滿倉、吳樹平等注譯《新譯三國志》
12、学者杜小龙译《三国志裴松之注全文通译》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三字经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桃花扇
- 古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