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坤,順也,承於乾而成乾之化也。臣禀命於君,而致君之治也。有大通始生之德焉,萬物由之得焉。萬物由之而形也,無有逺邇而奉順之勤。不敢怠柔,不失正牝,馬之貞也。臣道也,待君而後成也。君子攸行,初離乎族,迷而失道,後保其所,乃其常也。西南同類,安無成也。東北喪朋,出而得正,終有慶也。地承天而體方,臣奉君而為正,逺無不至,多無不能,無疆之德。故君子定其分,行其事,則叶。夫無疆之永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無不載,勢順而上,承於天。君子修博其德,而當承上之事也。
初六,履霜堅氷至。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馴至其道,至堅氷也。
隂始凝以極於積柔而為堅,罪始於小欺以至於累惡而為賊。故為上者不可以不辨,為下者不可以不愼。不早辨也,馴而順之以至於大也,則無及已。夫隂陽往來等也。乾始於潛日之南至而生也,隂生於日之鶉首至履霜,而五隂成而為氷。何也?陽天下之大也,隂輔成其内,而其體一也,萬物化也。陽胎於坎而老於乾,則凝為霜,積而成氷,此隂自成形,而為賊害之始也。非生之始也。雖隂盛也而陽潛焉,終得其正也,故賊臣者世皆有之有,隨而滅之,此其象也。故聖人作為戒云。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靜然而待其天氣,直也。物得宜而遂生,方也。無不載焉,大也。地道之上,居體之中,盡地之理,無私而生成也。承命而化之,動無不中,何習之有乎,故無不利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體順也,為下之長,守臣之分也。内含其明而不敢遂,故可因時而發,不失其正。王或有命,則從之也。不果首成,代終而以知之,光大能全其道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象曰:括囊无咎,愼不害也。
純隂之升,無陽以明之,則隂不能獨化也。下體地也。上又非陽,無天無君之象也。天地不交之道也。賢人何由明乎敬愼而懷其道,包括而不敢發,可以無咎譽也。戒其位於上行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黄,中之文也。裳,下之飾也。柔以文治,中而能通,貴而體正,不敢違背,致君之化也。為臣以之盡道矣。故大吉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隂之極而陽戰之,曰龍戰也。戰則兩傷矣。隂道極,極斯窮,窮則傷,將復壯,因萬物而見焉,故曰于野。則柔脆者枯死,而堅强者内生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利用永貞,以大終也。
柔戒於邪,長正乃利也。故君子之用六也,順上而保其正,合其剛大而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順也,靜而含光,能畜治萬物而不敢先也。順於上而時動成,其終而不怠。堅剛而得於久,至柔以為剛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君子之辯於初也,既形於履霜則堅氷至,順而致之,然也。其辯,於君子小人蓋愼乎此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敬而不謟,直内也。非義而不合,方外也。敬義不孤,德之大也。可執一而當之,事至而決之,何習而後爲乎。是以,不疑其所行也。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含而守下,代其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地本下矣,而上無天純隂之用,閉之道也。君子謹而晦之,免於害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文在於中者,能通天下之理也。得其樞矣,於何而不利焉。是以為,臣體柔能正大位,揚君之大化也。則美在其中而四肢暢矣。正德於時而天下形矣,舉事而可乆也,天下則之以之為業,美之至也。
隂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类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隂,純隂者也。雖盛衰之無盡窮也,故爲治之主焉,為君道焉。在於四時而消息則迭興,而未始相離也。陽極則隂生,其中隂極則陽復其中,至於交會,則有進退之事。陽勝隂,理固然也。隂勝陽,悖之道也,故稱隂老而乾戰焉。堅氷之至也,隂之盛,陽憚而疑,故戰也。勿以隂盛而謂之無陽乎,陽潛而運,乃在中也。慮其將來,疑於無陽也,故稱龍焉。外由隂也,故类稱血焉。戰而兩傷,故云玄黄之雜色也。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小说家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