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下·第三节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公孙丑说:“高先生说:《小弁》,是小人写的诗。”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孟子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丑说:“诗中多怨情。”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
孟子说:“高老先生这样解诗未免太片面。假如有个人在此,越国人弯弓张箭射他,他自己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跟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自己的兄长弯弓张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会落下眼泪来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兄长是自己的亲人。《小弁》诗中的忧怨,正是亲近亲人。亲近亲人,就是相互亲爱。高老先生这样解诗真是片面啊。”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公孙丑说:“《凯风》这首诗为什么不忧怨呢?”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小,《小弁》这首诗,是因为父母过错较大。亲人过错大,却不抱怨,是更疏远亲人的表现;亲人过错小,却要抱怨,是反而激怒自己。更加疏远,是不孝顺;激怒了,也是不孝顺。孔子说:‘舜是非常孝顺的人,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论语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