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去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般容易。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有担忧恐惧的恻隐之心。这不是为了跟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在邻里朋友间有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的心理。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算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算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算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算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如同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损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国君的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通典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