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十七年
【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卒。
宋人伐陈。
夏,卫石买帅师伐曹。
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
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九月,大雩。
宋华臣出奔陈。
冬,邾人伐我南鄙。
【传】
十七年春,宋庄朝伐陈,获司徒卬,卑宋也。
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重丘人闭门而[插图]之,曰:“亲逐而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夏,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曹人愬于晋。
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齐人获臧坚。齐侯使夙沙卫唁之,且曰:“无死!”坚稽首曰:“拜命之辱!抑君赐不终,姑又使其刑臣礼于士。”以杙抉其伤而死。
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
宋华阅卒。华臣弱皋比之室,使贼杀其宰华吴。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合左师之后。左师惧曰:“老夫无罪。”贼曰:“皋比私有讨于吴。”遂幽其妻,曰:“畀余而大璧!”宋公闻之,曰:“臣也,不唯其宗室是暴,大乱宋国之政,必逐之!”左师曰:“臣也,亦卿也。大臣不顺,国之耻也。不如盖之。”乃舍之。左师为己短策,苟过华臣之门,必骋。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瘈狗入于华臣氏,国人从之。华臣惧,遂奔陈。
宋皇国父为大宰,为平公筑台,妨于农收。子罕请俟农功之毕,公弗许。筑者讴曰:“泽门之晳,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子罕闻之,亲执朴,以行筑者,而抶其不勉者,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为役?”讴者乃止。或问其故?子罕曰:“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
齐晏桓子卒。晏婴麤缞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
【翻译】
【经】
十七年春季,周历二月庚午日,邾子去世。
宋国攻打陈国。
夏季,卫国的石买率领军队攻打曹国。
秋季,齐侯率军攻打我国北面边境,包围了桃地。
高厚率军攻打我国北面边境,包围了防地。
九月,举行大的求雨祭祀活动。
宋国的华臣逃到陈国。
冬季,邾国人攻打我国难免边境。
【传】
十七年春季,宋国的庄朝进攻陈国,俘虏了司徒卬,这是由于陈国轻视宋国的缘故。
卫国的孙蒯在曹隧打猎,在重丘上让马喝水,打破了水瓶。重丘人关起门来骂他,说:“亲自赶走你的国君,你的父亲做了坏事。你不为这个担忧,为什么来打猎?”
夏季,卫国的石买、孙蒯率兵进攻曹国,占取了重丘。曹国人向晋国提出诉讼。
齐国人由于他们没有能在我国满足愿望的缘故,秋季,齐灵公攻打我国北部边境,包围桃地。高厚把臧纥包围在防地。我军从阳关出动迎接臧纥,到达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率领甲兵三百人,夜袭齐军,把臧纥送到旅松然后回来。齐军离开了鲁国。
齐国人俘虏了臧坚,齐灵公派夙沙卫去慰问他,并且说“不要死”。臧坚叩头说:“谨拜谢君王的命令。然而君王赐我不死,却又故意派一个宦官来对一个士表示敬意。”臧坚用小木桩刺进伤口而死。
冬季,邾国人进攻我国南部边境,这是为了齐国的缘故。
宋国的华阅死,华臣认为皋比家族力量微弱,派坏人去杀他的家总管华吴。六个坏人用铍刀把华吴杀死在卢门合左师后边。左师害怕,说:“我老头子没有罪。”坏人说:“皋比私自讨伐吴国。”就幽禁了华吴的妻子,说:“把你的大玉璧给我。”宋平公听说这件事,说:“华臣不仅残暴地对待他的宗室,而且使宋国的政令大乱,一定要驱逐他。”左师说:“华臣,也是卿。大臣不和顺,这是国家的耻辱。不如掩盖起来算了。”宋平公就不再加罪。左师讨厌华臣,他给自己做了一根短马鞭子,如果经过华臣的门口,必定快马加鞭。十一月二十二日,国内的人们追赶疯狗。疯狗跑到华臣家里,人们就跟着追进去。华臣恐惧,就逃亡到陈国。
宋国的皇国父做太宰,给宋平公建造一座台,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等待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平公不答应。筑城的人唱着歌谣说:“泽门里的白面孔,要我们服劳役。城里的黑皮肤,体贴我们的心意。”子罕听到了,亲自拿着竹鞭,巡行督察筑城的人,又鞭打那些不勤快的人,说:“我们这一辈小人都有房子躲避干湿冷热。现在国君造一座台而不很快完成,怎么能做事情呢?”唱歌的人就停止不唱了。有人问他什么缘故?子罕说:“宋国虽小,既有诅咒,又有歌颂,这是祸乱的根本。”
齐国的晏桓子死,晏婴穿着粗布丧服,头上和腰里系着麻带,手执竹杖,脚穿草鞋,喝粥,住在草棚里,睡草垫子,用草作为枕头。他的家臣头子说:“这不是大夫的礼仪。”晏婴说:“唯独具有卿身分的人才是大夫,才能行大夫的礼仪。”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