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婚礼的意义在于要结成两性之好,对上以事宗庙,对下以继承后世,所以君子很重视它。因此在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五个步骤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来时,女方家长都是在庙里铺设筵几,然后拜迎使者于门外。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在庙堂上听使者传达男方家长的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婚礼庄敬隆重。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父亲亲自给儿子行醮礼,吩咐他迎娶新妇,这表示男的要先去迎娶,然后女的才跟随男的而来。儿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庙里铺筵设几,然后在门外拜迎女婿。女婿捧着大雁进去,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礼,把大雁放在地上,这表示是从新妇父母手里领回了新妇。然后妇随婿下堂出门。婿亲自驾驶妇所乘坐之车,又将挽以登车的这都是有意表示亲爱的举动。婿为妇驾车,当车轮转了三圈时,就交给御者驾驶。婿乘坐的车先到家门外等着,新妇到了,婿向妇作揖,请她一同进门。进入婿之寝室,婿与妇共食同一姐中的牲肉,合饮一樽酒,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夫妇二人一体,不分尊卑,彼此相亲相爱。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通过敬慎郑重其事的婚礼而后夫妇相亲,这是婚礼的基本原则,也从而确定了男女之别。建立起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有了男女之间的界限,才会有夫妇之间正常的关系;有了夫妇之间正常的关系,才会有父子相亲;有父子相亲,君臣才能各安其位。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觐、聘问最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原则。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笲、枣、栗、段修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着代也。
新妇清早起床,梳洗打扮好,等待进见公婆。到天亮的时候,赞礼的妇人领着新妇去见公婆,新妇手捧容器,内盛枣子、栗子和肉干,以此作为进见之礼。赞礼的人代公婆酌甜酒赐新妇。妇先以脯酿祭先人,又以甜酒祭先人。行过以上的礼节,就表示作媳妇的礼完成了。舅姑进入室内,妇以一只煮熟的小猪向舅姑进食,这是表示新妇开始履行孝养的职责。第二天,舅姑共同用一献之礼慰劳妇,而妇应把姑酬己之酒放下不再饮。舅姑先从西阶卞堂,然后妇从东阶下堂,这表示新妇已有资格代姑主持家中内务了。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成就了妇礼,表明了妇顺,又进一步表明了妇有代姑主持家务的资格,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强调对妇在顺从上的要求。所谓妇的顺从,首先是要顺从舅姑,其次是要和家中其他女性和睦相处,然后才是让丈夫诚信满意,从而完成妇女应做的女工,谨慎地守护柴米油盐等物的储藏。所以,上述对妇顺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内部才能和谐安定;内部和谐安定了,然后家才会长久,所以圣王很重视妇顺。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
因终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的三个月,如果该妇女与国君还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就在国君的祖庙里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已经出了五服,就在大宗子的家里接受这种教育。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这是向祖先察告,婚前教育已经完成。祭时用鱼作姐实,用薪、藻这两种水草作羹菜,这些祭品都属于阴性一类,所以用来造成妇人的顺从飞。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古代王后设立六宫,妇官有三夫人、十尸御妻,以管理普夭之下对妇女的教育九缤、二十七世妇、八,以显扬妇女应有的顺从,所以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天子设立六官,男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女御,以管理天下的政事,以显扬男子应有的教化,所以政事和谐,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管理对男子的教化,王后管理对妇女顺从的教育;天子治理政务,王后治理妇女事务;天子审察三公等官是否尽职,王后审察三夫人等官是否尽职。男教与妇顺形成风俗,内外协调一致,国与家都安定有序,做到了这一步,就叫作盛德。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所以,如果男子的教化没有搞好,政事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曰蚀;如果妇人的顺从没有搞好,妇人的事务处理失当,上天就会表示谴责,发生月蚀。所以,发生曰蚀的时候,天子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官改进工作,彻底除掉政事中的错误;发生月食的时候,王后就身穿白色衣服,表示自我反省,还要督促六宫改进工作,彻底除掉在妇女问题上发生的错误。所以,天子和王后,就好比曰之与月,阴之与阳,是相辅而后相成的关系。因为天子掌管男教,所以属于父辈;因为王后掌管女顺,所以属于母辈。所以说,天子和王后,就好比父亲和母亲。因此,天子死了,诸侯和大臣就要为他服斩衰,这和为父亲服斩衰是同样道理;王后死了,就要为她服齐衰,这和为母亲服齐衰是同样道理。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