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铁笼火烧窦一虎 野熊摄去二多姣
铁笼火烧窦一虎 野熊摄去二多姣
再说朱崖夫妇正在此言,有番儿报进,说:“营外有一红面孔三只眼的道人,口称孔介山连环洞野熊仙要见。”朱崖听了,知是师父来到,忙开大门,接进营中拜见,说道:“弟子王命在身,久违矩范。大师尊到此何干?”仙师道:“徒弟,我在山中炼就两条钢鞭,能打仙凡,前日遇着国舅同那僧道,到各处仙山借宝,要杀唐朝人马,请我来此助战。”朱崖听了大喜,说道:“难得师父到此。明日交兵。”野熊仙抬头一看,说:“营前挂着何人?”朱崖道:“师父,就是唐营矮将,他有地行之术,来行刺被拿,要饿死他。”野熊仙笑道:“他颇有法术,焉能饿得死他。不如将他连笼烧化为灰。”秦汉听了,二刘还不打紧,听得说是要烧死师兄,连忙飞回营中,报知元帅,说:“番狗背弃前约,他的师父野熊仙要将师兄烧死。”薛金莲听了,大哭上帐请救。元帅道:“事不宜迟,速将倒海符拿去,贴在笼上救你师兄。”秦汉拿了符,飞身进关。见笼子放在平陽之地,四面堆起干柴,正要举火。窦一虎笼内啼哭,秦汉低声说道:“师兄不要怕,有符在此。”拿去贴好,飞身立在云端,见远远有金光一道飞来,彩云里有一道人。秦汉一看,说道:“原来是我师父。”即上前叩见,细说因由。王禅老祖说:“徒弟,我在山中打坐,心血来潮,屈指一算,晓得大徒弟有难,故亲自赶来,那倒海符只救得一时三刻,长久就不灵了。现今我借了北海水来,又有珊瑚瓶,我和你立在云端里面,见机行事。”秦汉才放了心。
只见下面野熊仙与朱崖,令军士将笼烧得正猛。只听得人声说:“好大火!”那番奴忙加火攻,窦将军也不怕,只是拍手大笑。朱崖叫声:“师父,大火烧他,他在里面大笑,如此怎了?”野熊仙说道:“不难,他有倒海符,不过一时三刻,再加柴火长烧,不怕他不死。”果然烧了一日一夜,火光直透重霄。野熊仙说:“不见动静,必定烧死了。”朱崖说:“非但人烧死了,连铁笼也化为灰。”正说之间,又听里面窦一虎喊道:“蛮狗呀蛮狗,你烧我一月,亦无害于我,枉将这些柴草烧完。”朱崖听了,大惊道:“师父,烧了他一日一夜,还不曾死,尚在里面骂人,真是妖怪。”野熊仙说:“我不信,再取干柴烧他。”朱崖吩咐再取柴来。军士禀道:“积下数年的柴草,都烧完了。”朱崖听说数年积草都烧完,倒吃一惊,即差能事小番,往铜龙、玉马两地借贷柴草,小番领命而去。烧到天明,烟火尽灭,铁笼里面全然无效,悔恨不及,枉将积柴烧完。便与师父商议说:“此事如何?”野熊仙说:“既烧他不死,明日去交兵。”
再说王禅老祖用北海水救了窦一虎,对秦汉说:“大徒弟有百日灾难,会有高明相救。我去也。”驾云而走。秦汉拜别师父,回转营中。薛金莲、窦仙童见关内火光冲天,心中大惊,两眼下泪,不知秦将军此去,符灵不灵。元帅说:“大事无妨,二位姐姐不必伤心。”忽见秦汉回来,众将都来探问。秦汉上帐说:“遇见师父救了师兄。师父道师兄灾星未满,大命不妨。”说了一遍,众将军方得放心。金莲听了欢喜,望空拜谢老祖。元帅传令,朱崖背信,起兵取关。只见帐下走出金桃、银杏两员女将,上帐说:“我俩的丈夫刘仁、刘瑞被他捉去,生死未保,今愿去见阵。”元帅说道:“二位公主哪里敌得朱崖。他仙法多端,去不得的。”二女将说:“我俩的丈夫被他捉去,今日必要报仇,哪怕番奴妖法。”元帅见她二人执意要去,令秦汉夫妻帮助二徒媳出阵,四将奉令出营,来到阵前大骂。小番报知,朱崖大怒,披挂上马。野熊仙说:“徒弟,我同你出阵杀尽唐将,为苏国舅报仇。”遂一同出关。举头一看,见两员女将,十分美貌,起了凡心,口中念动真言,飞沙走石,一阵狂风,将二位公主摄去,藏入山中。秦汉夫妻回营,报知元帅:“小将夫妻相助二位公主打关,不想关中突出野熊仙,手舞双鞭,十分厉害,与公主交战。小将正欲冲锋相助,他口中念词,顷刻飞沙走石,把二位公主擒去,特来报知。”樊梨花大怒道:“可恨妖道擒我二位公主,今日必要报仇。”立刻传令,亲同窦仙童、陈金定、薛金莲、丁山出营杀到阵前。再说野熊仙把两位公主摄入山中,藏于野洞中。复又驾云到了战场,举头一看,又见四员女将,贪心不已,开口说道:“四位佳人,同我回山,到洞中轮流取乐。”四将听了大怒,一齐出阵。薛丁山也向前助阵,将野熊仙围在中间,杀得野熊仙浑身是汗,忙祭起打仙鞭来打,正中薛丁山肩膀之上。丁山说声“不好”,伏鞍败阵。野熊仙又祭一鞭,打中陈金定的背上,金定吐血而逃。野熊仙好不欢喜,雌雄鞭祭起,一上一下,来打唐将。又使神道,飞沙走石,杀出无数披头散发鬼将。窦仙童、薛金莲十分慌张。樊梨花大怒,把手一指,沙石鬼卒无影无踪。野熊仙大惊,回舞双鞭去战,窦仙童祭起捆仙绳,野熊仙知道仙家至宝,化道长虹而去。樊梨花心中不乐,传令收军回营。秦汉说道:“世子与陈夫人被鞭打中,昏晕不省人事,乞元帅处治。”樊梨花、薛金莲、窦仙童三人听了,吓得魂不附体,忙来观看,三人眼泪交流。樊梨花说道:“仙鞭如此万害,定是八卦炉中之物。”忙将丹药敷了,方得苏醒,疼痛不止。樊梨花说:“须要往黎山求得师父丹药,方可止痛。谁替我走一遭?”窦仙童说:“我师父黄花圣母,亦有此丹药,待我前往。”樊梨花说:“事不宜迟,就此起程。”窦仙童道姑打扮,骑上腾云马,别了元帅众将,起程而去。
再言元帅说:“我看妖道一道黑气在头上出现,定是妖魔鬼怪,化作虹光而去,必是有巢穴,所以不进关门。两位公主不知在哪里?谁敢前去打听下落才好。”秦汉说:“两个徒弟已被拿去,小将愿往。”元帅说道:“秦将军肯去,我放心了。”秦汉奉命出营,飞上云端,只见西方一道黑气冲天。秦汉想道,是了。按下云头一看,见一座高山,走进山去,见一石洞,两扇门半开,走出数个妖魔。秦汉见了避开,听得两个小妖说:“我家大王有兴,前日到金牛关去,捉得两位美貌佳人,叫我买办,今夜成亲,连我们也有酒吃。”秦汉听了,晓得公主有着落了,让过小妖,闪入洞中,桌上酒席完备。秦汉见了大怒,提起狼牙棒乱打。众妖一齐上前敌住,被秦汉打得落花流水,将台凳尽皆打碎。小妖报入里面说:“大王,不好了!外面有一矮将,十分凶勇,要还公主,洞中打得雪片相似,众徒打死一半,如今要进来了。”野熊仙听了大怒,手舞双鞭,杀将出来道:“这矮子好生无礼,吃我一鞭!”秦汉举棒相迎,在洞中大战。野熊仙吐口毒气,直喷秦汉。秦汉见了,且战且走,被野熊仙追出石洞,秦汉飞身而去。野熊仙进洞,见众妖都是头破脑裂,心中不快,把守洞口,恐防再来。秦汉在云中一看,不见野熊仙追去,不如去见师父,来救两位公主。算计已定,不消片刻,早到仙山。只见洞门开着,有二个童子出来,见了秦汉说:“师兄,你不去征西,到此何干?”秦汉将遇野熊仙之事,说了一遍,特来叩见师父。童子说道:“师父今日请客,不便通报。”秦汉听了,心中烦恼,我师父法规甚严,不能进去,如何是好?又问道:“师父今日请什么客?”童子说道:“师父请二郎神杨戬老爷。”秦汉听了大喜,道:“我师父曾说过,那二郎神有七十二变化,孙行者大闹天宫,被他降住,若是求得他去,野熊仙就好除了。”只是不能见面。只听得师父笑声,手挽杨戬,一齐出洞来了。不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