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回 二贼人错杀郑虎 济长老治井化缘
二贼人错杀郑虎 济长老治井化缘
话说广亮来到后面一看,见郑虎被人杀死,那两个施主踪迹不见。再一看在桌上有一字柬,上面写着八句,上写道:
因为闲气到灵隐,要找济颠把命拼。济颠今朝若在庙,我等将他刀碎身。杀死郑虎仇未报,盗去手串志未伸。若问英雄名和姓,逍遥自在我二人。
书中交代:来的这两个贼人,原是西川路的贼人,一个叫逍遥居士王栋,一个叫自在散仙李梁。这两个人跟小丧门谢广,赛云龙黄庆,都是拜兄弟,来此所为给朋友报仇。郑虎这小子也是一辈子没做好事,报应循环,情屈命不屈,宗印要不说跟济颠是师徒,王栋、李梁还许不杀他,这也是该着。广亮等一看,赶紧回禀了宗印。宗印一听,放声大哭说:“这必是济颠主使出来杀我侄儿,非告他不可。”立刻叫厂亮奔钱塘县报官。广亮来到钱塘县一喊冤,值日班问:“什么事?”广亮说:“我是西湖灵隐寺监寺的,名叫广亮。
昨天庙内老方丈的俗家侄儿郑虎被杀,贼人逃跑,盗去珍珠手串,留下八句诗。这乃是济颠和尚主使出来,求老爷给明冤。”值日班到里面一回禀,老爷立刻升堂,吩咐将告状和尚带上来。广亮来到堂上一跪,老爷说:“你叫什么名字?在哪庙里?”广亮说:“我是灵隐寺,名叫广亮。昨天来了两个施主,口称找济颠。今把济颠赶出庙门,除名不算,他现在三教寺住着。这两个人,一个姓王,一个姓李,在我们庙里住下,夜间把老方丈的侄儿郑虎杀死,盗去珍珠手串,留下字柬。这必是济颠因为赶出他去,记恨在心,使人前来杀人。”知县把字柬要过来一看,说:“这明明写的是跟济颠有仇来报仇,谁叫你们把他让在庙里住下?济颠乃得道高僧,你反要诬赖好人,你趁此回去把郑虎成殓起来,候本县给你捉拿凶手。”广亮说:“求老爷恩典,这是济颠使出来的人,求老爷拿他治罪。”知县一拍惊堂木,说:“你满嘴胡说,趁此下去,我不瞧你是一个出家人,我要重办你!”官人立刻把广亮赶下公堂,广亮无法,自己回去。知县派人去请济公。手下人到三教寺一见济公说:“我们老爷请圣僧到衙门去有话说。”
济公跟着来到县衙门,知县降阶相迎,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让着来到书房落座,家人献上茶来,和尚说:“老爷约我和尚什么事?”知县说:“只因灵隐寺宗印和尚侄儿郑虎,被两个贼人所杀。广亮来到衙门喊告,他诬赖圣僧主使,本县我将他轰下堂去。这个贼人必是飞贼,求圣僧慈悲慈悲,帮我手下差役给办办这案。”和尚说:“这件事他既赖我,我不能管,再说我自己还有要紧事。”知县说:“圣僧冲着我慈悲慈悲。”
和尚一定不管,知县也无法,留和尚吃了晚饭,济公告辞,回了三教寺。次日有净慈寺的众僧,前来邀请济公。这座净慈寺在灵隐寺的西南,在天竺山上。这座庙在山头上,到山下有二十里,也是大丛林。山上有一眼井,井泉不进水,山上浇花吃水,都得小和尚下山挑水,费事的了不得。庙里也有一百多名站堂僧①,听说济公出了灵隐寺,知道济公名头高大,乃得道高僧,净慈寺老方丈青山,跟监寺的德辉一商量,要请济公当长头。
僧里当长头,是有挂单的和尚都归长头管。派了庙中数人,到三教寺请济公,济公推辞不去。后来监寺的德辉亲身来到三教寺见济公,德辉说:“我奉老方丈之命,前来请济师兄跟我上山当长头,千万不可推辞。”再三说,济公这才答应了,把三教寺庙中之事,派悟真、悟元二人照应。济公到了净慈寺见过方丈,就在庙中管理长头,所有挂单,住在这里,都先见过长头。这座庙势派很大,本庙站堂僧有四十六位,就是吃水不便,这座庙就是吃水大难。众小和尚天天下山挑水,累得苦不可言。
济公见大雄宝殿后有枯井一圆,讯问本庙僧人,都说,先年有水,干了有二十余年。济公说:“今日晚子时,我自己祝泉求水。咱们这庙中要该转运,自有清泉。”众僧都说;“济公要祝泉,真要出水,咱们免受无限跋涉之苦。”
济公派人预备香案,候至三更之时,济公亲手拈香,心中祷告,叩下头去,自己请九江八河主,五湖四海神。就听井内水声响,少时水长至井口,济公自回禅堂之内。次日早晨,老方丈知道济公治井出水,心中甚为感念。阖庙众僧部知道长头僧道济有道德来历。老方丈这日请济公吃斋,提说这座庙年久失修,工程浩大,要化缘甚不容易。济公说:“好,老和尚请放宽心。我自有化缘之法。”方丈说:“咱们这是公事,可无戏言。”济公说:“不要多说,一个月之内,定然见我化缘之妙。”自这日济公在方丈屋中说了化缘,所有众僧俱皆知道济公要修庙,也不见济公出庙,每日吃酒醉得昏天黑地。
他还说:“但得醉中趣,勿向醒人传。”众僧猜不透化缘之法,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到了二十七天,差三天一个月,也没见济公出庙。到了次日早饭后,忽然有京营殿帅张士达,带着五百兵,连临安府县全都到庙中来,叫知客僧方丈说:“今日太后圣驾来庙降香,赶紧都收拾干净,伺候迎接圣驾。”
吓得众僧都战战兢兢,连忙收拾大殿,各处房屋,有兵丁等帮同办理。方收拾好了,外面凤驾已到,带着秦相、莫相、太监、宫女人等,前呼后拥,来到净慈寺,老方丈率领众僧跪接凤驾,来到大雄主殿,太后拈完了香,来到禅堂落座,问:“这庙中有多少僧人?”老方丈说:“这庙中有四十多名站堂僧,连挂单来的和尚,共有百余人。”太后吩咐:“将众僧的花名册拿来我看。”老方丈赶紧这才把花名册拿来,递与秦相,秦相递与太后,太后翻开看,看来看去,直看到临完,见上面写着长头道济,太后点点头说:“原来在这里。”立刻传旨:“叫老方丈把道济给我叫来。”老方丈众人一听也不知什么事,知道济颠疯疯癫癫,恐怕冲撞了凤驾,那如何担得起?太后传旨又不敢抗旨,赶紧派监寺的德辉去寻找济颠。
书中交代:太后因何来到净慈寺降香呢?这内中有一段隐情。原来太后前者病体沉重,多少名医开了药方子,调经无效。这天太后正在睡梦之际,见外面站定一个穷和尚,短头发有二寸多长,一脸的油污,破憎衣短袖缺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穿着两只草鞋,冲着太后龇着牙直笑。太后说:“你这穷僧来此何干?”
和尚说:
西湖有座天竺山,长头和尚叫济颠。
我今来此非别故,特与太后结善缘。
太后说:“你跟哀家结什么善缘呢?”和尚说:“我这里有妙药灵丹,太后吃了,管保立刻病体痊愈。”太后把药接过来吃了,觉着清香异常,当时醒了,原是一梦。还觉着口中香气犹在,身上如失泰山。心中暗想奇怪,方一闭眼,又见和尚仍在眼前站着。太后问道:“和尚又来做什么?”和尚说:“我来化缘,重修净慈寺,请太后到天竺山前去降香。”太后说:“我病好了,我必要去降香还愿。”如是者三次。太后次日清晨,果然病体痊愈。这才传旨,叫京营殿帅打道到天竺山净慈寺拈香。今日一看花名册,果然有个长头道济,太后传旨要见济颠。不知济公禅师见了太后之后,该当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孟子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