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艺绝
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常书用。笔心用胎发。开元中,笔匠名铁头,能莹管如玉,莫传其法。
成都宝相寺偏院小殿中有菩提像,其尘不集如新塑者。相传此像初造时,匠人依明堂先具五藏,次四肢百节。将百余年,纤尘不凝焉。
李叔詹常识一范阳山人,停于私第,时语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咒。止半年,忽谓李曰:“某有一艺,将去,欲以为别,所谓水画也。”乃请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没水满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砚,先援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毫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稚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李惊异,苦诘之,惟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沉散而已。
旧记藏彄令人生离,或言古语有徵也。举人高映,善意抠。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知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山人石旻,尤妙打彄,与张又新兄弟善。暇夜会客,因试其意彄,注之必中。张遂置钩于巾襞中,彄曰:“尽张空拳。”有顷,眼钩在张君幞头左翅中。其妙如此。旻后居扬州,成式因识之,曾祈其术,石谓成式曰:“可先画人首数十,遣胡越异办则相授。”疑其见欺,竟不及画。
器奇
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骁果暴戾,为众所忌。及西戎岁犯边,青春每阵常运臂大呼,执馘而旋,未尝中锋镝。西戎惮之,一军始赖焉。后吐蕃大地获生口数千,军帅令译问衣大虫皮者:“尔何不能害青春?”答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我为神助将军也。"青春乃知钩之有灵。青春死后,钩为瓜州刺史李广琛所得,或风雨后,迸光出室,环烛方丈。哥舒镇西知之,求易以它宝,广琛不与,因赠诗:“刻舟寻化去,弹铗未酬恩。”
郑云达少时,得一剑,鳞铗星镡,有时而吼。常在庄居,晴日藉膝玩之。忽有一人,从庭树窣然而下,衣朱紫,虬发,露剑而立,黑气周身,状如重雾。郑素有胆气,佯若不见。其人因言:“我上界人,知公有异剑,愿借一观。"郑谓曰:“此凡铁耳,不堪君玩。上界岂藉此乎?”其人求之不已。郑伺便良久,疾起斫之,不中,忽坠黑气着地,数日方散。
成式相识温介云:“大历中,高邮百姓张存,以踏藕为业。尝于陂中见旱藕,梢大如臂,遂并力掘之。深二丈,大至合抱,以不可穷,乃断之。中得一剑,长二尺,色青无刃,存不之宝。邑人有知者,以十束薪获焉。其藕无丝。”
元和末,海陵夏危乙庭前生百合花,大于常数倍,异之。因发其下,得甓匣十三重,各匣一镜。第七者光不蚀,照日光环一丈,其余规铜而已。
高瑀在蔡州,有军将田知回易折欠数百万。回至外县,去州三百余里,高方令锢身勘田。忧迫,计无所出,其类因为设酒食开解之。坐客十余,中有称处士皇甫玄真者,衣白若鹅羽,貌甚都雅。众皆有宽勉之辞,皇但微笑曰:“此亦小事。”众散,乃独留,谓田曰:“子尝游海东,获二宝物,当为君解此难。”田谢之,请具车马,悉辞,行甚疾。其晚至州,舍于店中,遂晨谒高。高一见,不觉敬之。因请高曰:“玄真此来,特从尚书乞田性命。”高遽曰:“田欠官钱,非瑀私财,如何?”皇请避左右:“某于新罗获一巾子,辟尘,欲献此赎田。”即于怀内探出授高。高才执,已觉体中虚凉,惊曰:“此非人臣所有,且无价矣。田之性命,恐不足酬也。”皇甫请试之。翌日,因宴于郭外。时久旱,埃尘且甚。高顾视马尾鬣及左右驺卒数人,并无纤尘。监军使觉,问高:“何事尚书独不尘坌?岂遇异人获至宝乎?”高不敢隐。监军不悦,固求见处士,高乃与俱往。监军戏曰:“道者独知有尚书乎?更有何宝,顾得一观。”皇甫具述救田之意,且言药出海东,今余一针,力弱不及巾,可令一身无尘。监军拜请曰:“获此足矣。”皇即于巾上抽与之。针金色,大如布针。监军乃劄于巾试之,骤于尘中,尘唯及马鬃尾焉。高与监军日日礼谒,将讨其道要。一夕,忽失所在矣。
乐
咸阳宫中有铸铜人十二枚,坐皆三五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组绶花彩,俨若生人。筵下有铜管,吐口高数尺。其一管空,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人纫绳,则琴瑟竽筑皆作,与真乐不异。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七宝饰之,铭曰"璵璠之乐"。玉笛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出山林,隐隐相次,息亦不见,铭曰“昭华之管”。
魏高阳王雍,美人徐月华,能弹卧箜篌,为《明妃出塞》之声。
有田僧超,能吹笳为《壮士歌》、《项羽吟》。将军崔延伯出师,每临敌,令僧超为壮士声,遂单马入阵。
古琵琶用鵾鸡股。开元中,段师能弹琵琶,用皮弦。贺怀智破拨弹之,不能成声。
蜀将军皇甫直,别音律,击陶器能知时月。好弹琵琶。元和中,尝造一调,乘凉临水池弹之。本黄钟而声入蕤宾,因更弦再三奏之,声犹蕤宾也。直甚惑,不悦,自意为不祥。隔日,又奏于池上,声如故。试弹于他处,则黄钟也。直因调蕤宾,夜复鸣弹于池上,觉近岸波动,有物激水如鱼跃,及下弦则没矣。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数日,泥下丈余,得铁一片,乃方响蕤宾铁也。
王沂者,平生不解弦管。忽旦睡,至夜乃寤,索琵琶弦之,成数曲,一名《雀啅蛇》,一名《胡王调》,一名《胡瓜苑》,人不识闻,听之莫不流涕。其妹请学之,乃教数声,须臾总忘,后不成曲。
有人以猿臂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胜于丝竹。琴有气。常识一道者,相琴知吉凶。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仪礼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