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王卫尉
  汉高祖怒萧何,谓王卫尉曰:“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唐太宗疑三品以上轻魏王,责之曰:“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耳。”魏郑公曰:“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非礼,寻皆罪黜,不可以为法,亦何足道!”观高祖、太宗一时失言,二臣能用其所言随即规正,语意既直,于激切中有婉顺体,可谓得谏争之大义。虽微二帝,其孰不降心以听乎!
  汉高祖对相国萧何感到很恼火,于是对王卫尉说:“李斯辅佐秦朝皇帝,有了好事归国君,有了坏事自己承担,现在相国萧何竟然请求开垦我的上林苑荒地以便自己讨好老百姓,所以我将他收身治罪。”王卫尉说:“秦朝皇帝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丢了天下,李斯分担失误责任又有什么用处呢?这种做法哪值得后人学习呢?”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三品以上官员轻视自己的儿子魏王李泰,便责备他们说:“在隋朝,我看见一品以下官员见到诸王时无不毕恭毕敬地行礼,我当然是不会允许皇子们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魏征听后说:“隋高祖不知礼义,过分地宠爱放纵自己的儿子,使他们多行非礼,不久诸王就都因罪被罢免,这种做法是不值得学习的,也不值得一提!”汉高祖和唐太宗一时失言,王卫尉和魏征二臣听到后随即规正,直截了当,但激切又不失婉转恭敬,可谓深得谏争之大义。即使不是汉高祖和唐太宗这两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其他人谁能不虚心听取、诚恳接受呢?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常言道
- 夷坚志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