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朱
历史来源
「朱」源出 ;
一 ; 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云 。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 (金山东邹县 )。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鲜卑姓「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北魏孝文帝时南迁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家族名人
朱亥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魏人,以屠为业。时秦围赵邯郸,魏遣晋鄙率军救赵,因惧秦兵,便留军于邺,逗留观望。魏公子无忌得侯嬴献计盗得兵符,侯嬴又荐朱亥与之同行。至魏营,晋鄙疑信陵君有诈,朱亥即出袖中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朱士行
生卒年不详。三国魏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决定西行求法,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全忠
朱熹 (1130~1200)
字符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宋婺源人,侨寓建州。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朱元璋
地望分布
安徽沛郡,安徽丹阳,安徽永城,江苏吴郡,浙江钱塘,河南太康,江苏丹徒,河南河南郡 ( 今洛阳 )。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