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上·心隐
夫欲相之,必先试之性行,相外乃得其真。欲知其性行者,察之于眼,验之于口,则可见矣。心者,神明之舍,目其窍也。其神内守,而其明外鉴,故观其眼可以知其心矣。心主于火,目主于木,火木相生,乃分轮理。心有五轮,故目有五等。所谓五等,水、火、木、金、土之精也。目如初月者属水,如悬铃者属火,如破梯者属木,如卧弓者属金,如圆杏者属土。初月之目,壬癸之精。水流不远,无信之相也。悬铃之目,丙丁之精,礼乐情怀,似火之德也。破梯之目,甲乙之精,瞻视瞬息,似木这性直,其间亦有虚妄不实者,盖木身虽直,而果味不同故也。卧弓之目,庚辛之精,杀君杀父,阵亡兵死,天生露晴是也。圆杏之目,戊已之精,忠孝信行,似土之德。言者,心之声也。灵气漏露,发而成响,神静则辞寡,神躁则辞多,是以既察之于目,又验之于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周庙金人,三缄其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故知金言无益,最减人相,凡人言语无统绪,好摭人短处,自恃已长处,此人也轻薄无行,众所共恶,摧挫失志,祸从斯起矣。夫聪明豁达者少迟,执迷勾留者多滞。是以君子之性,通而不执;小人之性,执而不通。君子有将来,不期身贵而自贵,虽不徼福而福自至焉。小人无此去,自望身荣,而多得祸焉。故曰凡欲相之,必先试之。凡阅人必详察其骨状,似载栋梁者贵人也。眼有盖而鱼尾远者,主有大禄;天势圆大,旗亭广博,心目分明,品位自崇;瞬息不定,瞻视不常,心性不定之人也。羊眼四白,死于道路,蜂目猪眼,毒而多淫,大小不等,眉头屈曲,若下视者皆寿短之相,精神不定,目急者无信。瞳子微小,赤脉乱侵者,并主恶死。目下小者为善相,四大猖狂,目不自敛,衣食必破。经云:重瞳者未必为贵,眇目者未必为贱。仔细观察相可知矣。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