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