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灵枢·海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先生讲过针刺之法,先生所讲的都离不开营卫气血。那么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部联属于脏腑,在外部维系着肢节,先生能将十二经脉与四海结合起来谈一下吗?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岐伯说:人也有像自然界那样的四海和十二条大的河流,称为四海和十二经脉。自然界的河水都要流注到海中,海有东、西、南、北四大海,称为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黄帝说:人体四海是怎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的呢?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岐伯说: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黄帝说:这个见解真深远啊!先生把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起来,我想听一下它们之间到底是如何相应的呢?
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岐伯说:必须首先明确地了解人身的阴阳、表里和经脉的注、输具体部位,然后才可以确定人体的四海。
黄帝曰:定之奈何?
黄帝说:是怎样确定的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岐伯说:胃的功能是接受容纳饮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水谷之海,其注输部位,在上部是气冲穴,下部是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脉有密切联系,可以灌注五脏六腑和阴阳诸脉,故称为十二经之海(也称血海),其注输部位,在上部是大杼穴,在下部是上巨虚和下巨虚。膻中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气海,其注输部位,在颈椎骨的上下(上是哑门穴、下是大椎穴),在前部是人迎穴。髓充满于脑,所以称为髓海,其注输部位,在上部是头顶骨正中(的百会穴),下部是风府穴。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黄帝说:以上这四海的功能,对于人体什么样算是正常与反常呢?怎样才能促进人的生命活动或者使人体虚弱衰败呢?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岐伯说:顺应自然规律就会生机旺盛,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生机衰败;懂得顺应自然规律而调养就有利身体,不懂得顺应自然规律而调养就会有害身体。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黄帝说:人身四海的正常、反常有什么样表现呢?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岐伯说:气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喘促,面色红赤;气海不足,就会出现呼吸短弱,讲话无力。血海邪气亢盛,就会觉得自己身体胀大,郁闷不舒,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血海不足,总是觉得自己身体狭小,意志消沉,但是也说不出患了什么病。水谷之海邪气亢盛,就会出现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出现即使感觉到饥饿也不愿意进食。髓海邪气亢盛,则狂躁妄动,举止失常,其动作显得轻巧敏捷,皆非平日所能达到;髓海不足,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小腿酸软无力,眼目昏花而头昏闷,身体疲倦乏力嗜睡。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黄帝说:我已经了解四海正常、反常的表现了,那么又如何调理治疗四海异常呢?
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岐伯说:应当仔细地审查并掌握四海的注输部位(穴位),用针刺的方法来调理治疗四海的偏虚偏实的病证,补虚泻实,切忌不要违背虚证用补法和实证用泻法的治疗原则。能够遵循这样的治疗法则,人体就能健康;违背这样的治疗规律,人体就会败坏无救。
黄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