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的农家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越氏》五篇;《氾胜之书》十八篇;《王氏》六篇;《蔡癸》一篇。
其中以《氾胜之书》最为著名,本书是2000多年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书中主要描写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耕作习惯、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及种子选取孕育等用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知识,反映出当时普通群众的劳动智慧。
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西汉后期成帝时任议郎,曾督导三辅各地种麦,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农学家。原书十八篇,多为后世农书所引用,约在北宋末年失传,清洪颐煊有辑本。马国翰从《齐民要术》中辑得十六篇,又从其他书中缀为杂篇上下,凑成十 八篇,共3700字。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石声汉《氾胜之书今释》以及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
《氾胜之书》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
应用综合栽培技术西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农作物的生产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各种栽培技术的综合。在整个作物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六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趣时 ,即不误农时,栽培作物要不早不晚,与气候时令同步。
和土 ,即使土壤疏松,有良好的结构。土壤好,庄稼就长得好;土壤不好,庄稼当然就长得差。
务粪、泽 ,就是注意及时施肥和灌溉。
早锄、早获 ,就是及时锄草,及时收获。
不同作物必须有不同的栽培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氾胜之书》讲了粮食、衣着原料、饲料等12种作物的栽培方法,自整地、播种直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每种作物的栽培方法都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作物生长期有长短,成熟有早晚,有的需要水多,有的耐旱,有的春种秋收,有的秋种夏收,有的抽穗结实,有的在地下结果。作物的生长方式不同,因此栽培技术自然也不同。比如冬小麦和水稻的栽培方法就不一样。首先是播种时间不同,在关中地区,,冬小麦在夏至后70天播种,水稻是冬至后110天播种。其次是麦、稻的需水量相差很大。如果秋天有雨,地里墒量好,麦地就不用浇水;水稻则不同,从播种到成熟,都不可缺水。由于稻田里水的温度对水稻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温。氾胜之的办法是在田埂的进、出水口上。当需要水温高一些时,就把进、出水口上下相对地开在一条直线上,使水局部地在这一直线上通过,就可以避免整块田的水温下降;当需要降低水温时,,就把进、出水口错开,这样,新进来的低温水在流经整块稻田的过程中带走热量,使稻田里的水温降低。第三,麦、稻中耕除草的方法也不同。
区种法的发明区种法是一种高产栽培方法,主要是依靠肥料的力量,不一定非要好田。
即使在高山、丘陵上,在城郊的陡坡、土堆、城墙上都可以作成区田。《氾胜之书》依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了两种区田布置方法:一是带状区种法,二是方形区种法。两种布置方式都要求等距、密植、全苗、施肥充足,浇水及时,以及精密的田间管理。这样小麦亩产可达4187斤,这个数字显然夸大了,但它却给后世指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向。
整地改土技术通过整地达到和土保墒,改良土壤的目的,这是氾胜之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新贡献。要求整地要提前进行,春种地要进行秋耕和春耕,秋种地要进行夏耕,使整个耕作层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为了防旱保墒,要特别注意选择耕地的时间,避免秋冬干耕,春冻未解就早耕,冬季要积雪保雪。
《氾胜之书》还提到耕完之后,要让耕地长草,然后再耕一次,将草埋在地下。这种作法正是应用绿肥的开端。既利用了有机质,又消灭了杂草,这是我国利用绿肥改良土壤的独特技术。
选种留种技术氾胜之已认识到 母强子良,母弱子病 的种苗关系。有好种才有好苗,有好苗才能高产。为了获得良种,必须选种。选种的标准是生长健壮,穗形相同,子粒饱满,成熟一致。选种的时间是在作物成熟后、收获以前,到田间去选。选好的种子不能跟非种子混杂,要单收、单打、单藏。收藏种子要防止霉烂,防止虫害。因此在收藏前要把种子晒干扬净。特别是要保存过夏天的麦种,更要用药防虫。
施肥技术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很早,据说殷商时已有施肥的记录。然而明确认识施肥是为了供给作物生长的养分,改善作物所需要的土壤条件,又将肥料分作基肥、种肥、追肥和特殊的溲种法等,这都是秦汉时才有,由氾胜之作了总结。
中耕除草与嫁接技术氾胜之讲,中耕除草有四个作用:间苗、防冻、保墒、增产。以小麦为例,当麦苗显出黄色时,那表明太密了,要通过中耕除草把麦苗锄稀些。秋锄后,要用耙耧把土壅在麦根上,这样可以保墒、保温、防冻。麦苗反青时要锄一次。榆树结荚时,地面干成白色,又要锄一次。小麦经过三四次中耕除草,会使产量成倍地增加。
氾胜之又以种瓠为例,记述了西汉的嫁接技术。
当瓠苗长到2尺多长时,便把10根茎蔓捆在一起,用布缠绕5寸长,外面用泥封固。不过10日,缠绕的地方便合为一茎,然后选出一根最强壮的茎蔓让它继续生长,把其余9根茎蔓掐去,这样结出的瓠又大又好。
轮作、间作与混作氾胜之记述了西汉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混作技术。如谷子收获以后种麦;瓜田里种韭菜、小豆;黍与桑堪混播,桑苗生长不受妨碍,还能多收一季黍。这些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氾胜之书》记载的农业科技成就,显示了秦及西汉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