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冠颂
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
邾隐公即位后,将要举行冠礼,派大夫通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举行冠礼的有关礼仪。
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于阼者,以着代也。醮于客位,加其有成。三加弥尊,导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以将之,以金石之乐节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
孔子说:“这个礼仪应该和世子的冠礼是一样的。世子加冠时要站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以表示他要代父成为家长。然后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戴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礼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教导他要有志向。加冠以后,人们用字来称呼他,这是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与一般平民百姓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冠礼仪式是相同的。天下没有生下来就高贵的,故而冠礼一定要在祖庙里举行,用裸享的礼节来进行,用钟磬之乐加以节制,这样可以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礼制。”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也。”
懿子说:“天子因年幼未举行冠礼便登上王位,长大以后还要举行冠礼吗?”
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
孔子说:“古代君王的世子年纪虽幼,一旦即位,则被尊为人君。人君做的是成人所做的事,哪里还要举行冠礼呢!”
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
懿子说:“那么诸侯的冠礼和天子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已,人君无所殊也。”
孔子说:“天子去世,世子为他主持丧事,这说明他已经是成人了。诸侯也是人君,与天子没什么不同。”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
懿子说:“现今邾隐公都举行冠礼,不符合礼制吧?”
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有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达而未幼。’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命,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此周公之制也。”
孔子说:“诸侯有冠礼,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这是有来源的,现在没有必要讥讽它。天子举行冠礼,始于周成王。武王驾崩,成王十三岁便继承了王位,周公担任冢宰,辅助成王治理天下。第二年夏六月,安葬了武王,为成王举行冠礼并朝拜先祖,接见诸侯,也表示有了国君。周公命令祝雍作辞,说:‘祝贺我王一切顺利并快快长大。’祝雍祝辞说:‘祝愿我主深得民心,长命百岁,使民有时,国富民丰,亲贤而任能。’祝雍又作辞说:‘良辰吉日,王举行冠礼。去掉稚气,穿上龙袍。敬顺天命,效法天地四方。祖宗先人,保佑国运永昌。’这是周公制定的礼制。”
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也?”
懿子问:“诸侯的冠礼,必须在宾位举行,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既醴,降自阼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朝服素毕,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为三,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
孔子回答说:“公举行冠礼则以卿为宾,不需要中间人。公亲自作为主人,迎接宾客,拱手行礼将宾客迎至宾位,自己站在席北。礼仪也和在学的士子相同,三次向祖先献酒。礼仪完毕,则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没有公这个爵位的诸侯要自己作主持来举行冠礼,所不同的是,都回到宾位的西阶。穿着黑色衣服,戴着白鹿皮的冠,和平时所穿的素色朝服和护膝不同。公要四次加冠,头戴玄冠,身穿祭服,在宾位上酬赠宾客,宾客则送束帛和乘马。王太子、庶子的冠礼也仿效诸侯的冠礼,都是天子亲自主持,礼仪与士冠礼一样。用酒食款待宾客,都是相同的。”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
懿子又问:“第一次加冠必须戴绷布冠,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纟委也吾未之闻,今则冠而币之,可也。”
孔子说:“这是表示不忘古代的礼制,最早时是麻布做的冠,行斋戒礼时才戴绷布冠,至于帽子有下垂的带子,我没有听说过。现今举行冠礼连瑙布冠也不用了。”
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
懿子又问:“古代三王的帽子,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曰:“周弁,殷哻,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纟委委貌,周道也;章甫⑦,殷道也;毋追⑧,夏后氏之道也。”
孔子说:“周代叫牟,殷代叫哻,夏代叫收,作为冠都是一样的。三王的帽子都是皮和素色缨饰。委貌,是周代的帽子;章甫,是殷代的帽子;毋追,是夏后氏的帽子。”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