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影响
刘知几针对官修制度的弊端,提出一家独断的主张,对史馆弊端提出了五不可之论,从而指出了官修制度的改革方向。许凌云认为,刘知几系统地考察了史官制度,自己又在史馆修史多年,因此,他对史官的批评切中弊端。设馆修史五不可归纳有三:长官意志、曲笔、责任不专,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史家的创新精神。刘知几批评史馆成了官僚主义的衙门,权贵结党营私的场所。设馆修史五不可也是刘氏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因为史馆堵塞了一家独断之路1994年第3期)。
刘知几所处时代的史学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世族势力和新兴地主官僚在史学领域的矛盾冲突,二是官修制度和一家独断的矛盾冲突。唐代围绕氏族志修撰的斗争就典型地反映了世族地主官僚和新兴地主集团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对此,刘知几站在新兴地主集团的立场上,反对以谱系之书、家史入国之正史。官修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史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官修制度使史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官修制度强化了对史学的控制,严重限制了史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并使史书曲笔不实明显突出。
代继华强调刘知几敢于对圣人及其所修儒家经典进行大胆尖锐的批判,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能在初唐不拘守先儒章句的有利思想氛围中,能正确地运用经史相分的观点,冲破尊经抑史思想的束缚,对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尚书》《论语》和《春秋》提出了疑、惑,显示出刘知几敢于反传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