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列传七
康君立,蔚州兴唐人,世为边豪。乾符中,为云州牙校,事防御使段文楚。时 群盗起河南,天下将乱,代北仍岁阻饥,诸部豪杰,咸有啸聚邀功之志。会文楚稍 削军人储给,戍兵咨怨。君立与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等谋曰:“段公 懦人,难与共事。方今四方云扰,武威不振,丈夫不能于此时立功立事,非人豪也。 吾等虽权系部众,然以雄劲闻于时者,莫若沙陀部,复又李振武父子勇冠诸军,吾 等合势推之,则代北之地,旬月可定,功名富贵,事无不济也。”君立等乃夜谒武 皇言曰:“方今天下大乱,天子付将臣以边事,岁偶饥荒,便削储给,我等边人, 焉能守死!公家父子,素以威惠及五部,当共除虐帅,以谢边人,孰敢异议者!” 武皇曰:“明天子在上,举事当有朝典,公等勿轻议。予家尊远在振武,万一相迫, 俟予禀命。”君立等曰;“事机已泄,迟则变生,曷俟千里咨禀!”众因聚噪,拥 武皇。比及云州,众且万人,师营斗鸡台,城中械文楚以应武皇之军。既收城,推 武皇为大同军防御留后。众状以闻,朝廷不悦,诏征兵来讨。俄而献祖失振武,武 皇失云州。朝廷命招讨使李钧、幽州李可举加兵于武皇,攻武皇于蔚州。君立从击 可举之师屡捷,及献祖入达靼,君立保感义军,武皇授雁门节度,以君立为左都押 牙,从入关,逐黄孽,收长安。武皇还镇太原,授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
康君立,蔚州兴唐人,世代为边地豪强。乾符年中,任云州牙校,事奉防御使段文楚。这时有大群强盗出没在黄河以南,天下将乱,代北仍然每年有饥荒,各部豪杰都有聚众起事,建立功业之心。碰上段文楚削减军人粮饷,兵士怨声四起。康君立和薛铁山、程怀信、王行审、李存璋等人谋划说:“段文楚是懦弱之人,很难和他共事。现在四方动乱,军威不振,大丈夫如不能在这时立功干一番事业,就不是人中豪杰。我们虽然暂且只是一般部将,但以雄强闻名于时的,莫如沙陀李氏部族,又有李振武父子勇武在诸军之首,我们联合起来推戴他们,则代北之地,个把月就可平定,功名富贵没有得不到的。”康君立等人便在晚上进见武皇,说:“现在天下大乱,天子把边防交给将臣,一碰上饥荒,便削减粮饷,我们这些守边士兵,怎么能等死!您家父子,一贯以威武施恩惠给五部,应当共同清除暴虐的主帅,以告谢边兵,有谁敢说不同意的话!”武皇说:“有英明的天子在上,做事应守朝廷法典,你们不要轻易乱发议论。我父亲远在振武军中,万一要逼迫我做事,也等我向父亲禀告。”康君立等人说:“机密已经泄漏,再推迟就要产生变乱,怎么能等到向千里之外禀告!”大伙因而聚集一起喧哗,拥立武皇,等到达云州时,已有万人之众,队伍在斗鸡台宿营,云州城中人抓住段文楚以响应武皇的军队。攻占云州后,推举武皇为大同防御留后。大家向上面报告,朝廷不高兴,下诏征兵前来讨伐。不久献祖失去振武军,武皇失去云州城,朝廷命招讨使李钧、幽州李可举对武皇用兵,在蔚州攻打武皇,康君立攻击李可举军队多次取胜。到献祖进入鞑靼后,康君立守住感义军。武皇被授予雁门节度后,任康君立为左都押牙,随从入关,驱逐黄巢军队,收复长安。武皇回师镇守太原时,授康君立为检校工部尚书、先锋军使。
文德初,李罕之既失河阳,来归于武皇,且求援焉,乃以君立充南面招讨使, 李存孝副之,帅师二万,助罕之攻取河阳。三月,与汴将丁会、牛存节战于沇河。 临阵之次,骑将安休休叛入汴军,君立引退。八月,授汾州刺史。大顺元年,潞州 小校安居受反,武皇遣君立讨平之,授检校左仆射、昭义节度使。自武皇之师连岁 略地于邢、洺,攻孟方立,君立常率泽潞之师以为掎角。
唐僖宗文德初年,李罕之失去河阳后,来归顺武皇,并且向他求援。武皇于是任康君立兼南面招讨使,任李存孝为副使,率二万军队,协助李罕之攻取河阳。三月,和汴将丁会、牛存节在氵允河交战,临阵时,骑将安休休叛变投向汴军,康君立撤退。八月,授汾州刺史。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潞州小校安居受反叛,武皇派康君立讨伐平定他,授检校左仆射、昭义节度使。自从武皇军队连年在邢州、氵名州攻占土地,攻击孟方立,康君立经常率泽潞的军队做掎角以配合夹击敌人。
景福初,检校司徒,食邑千户。二年,李存孝据邢州叛,武皇命君立讨之,以 功加检校太保。乾宁初,存孝平,班师。存孝既死,武皇深惜之,怒诸将无解愠者。 初,李存信与存孝不叶,屡相倾夺,而君立素与存信善。九月,君立至太原,武皇 会诸将酒博,因语及存孝事,流涕不已。时君立以一言忤旨,武皇赐鸩而殂,时年 四十八。明宗即位,以念旧之故,诏赠太傅。
景福初年(892),授检校司徒,食邑千户。二年,李存孝占据邢州叛乱,武皇命令康君立讨伐他,因战功授检校太保。乾宁初年,李存孝被平定,康君立回师。李存孝死后,武皇深为惋惜,埋怨诸将没人来劝解。起初,李存信与李存孝不和,多次互相倾轧,而康君立一直和李存信关系好。九月,康君立到太原,武皇设酒席招待各位将军,谈到李存孝一事,流泪不止。这时康君立因一句话忤逆了武皇,武皇赐他饮毒酒而死,当时四十八岁。明宗即皇帝位后,因为念旧,下诏追赠为太傅。
薛志勤,蔚州奉诚人,小字铁山。初为献祖帐中亲信,乾符中,与康君立共推 武皇定云州,以功授右牙都校;从入达靼,武皇授节雁门,志勤领代北军使;从入 关,收京城,以功授检校工部尚书、河东右都押牙、先锋右军使。从武皇救陈、许, 平黄巢。武皇遇难于上源驿,汴将杨彦洪连车树栅,遮绝巷陌,时骑从皆醉,宴席 既阑,汴军四面攻传舍。志勤虓勇冠绝,复酒胆激壮,因独登驿楼大呼曰:“硃仆 射负恩无行,邀我司空图之,吾三百人足以济事!”因弯弧发射,矢无虚发,汴人 毙者数十。志勤私谓武皇曰:“事急矣,如至五鼓,吾属无遗类矣,可速行!”因 扶武皇而去。雷雨暴猛,汴人扼桥,志勤以其属血战击败之,得侍武皇还营,由是 恩顾益厚。大顺初,张浚以天子之师来侵太原。十月,大军入阴地,志勤与李承嗣 率骑三千抗之,败韩建之军于蒙坑,进收晋、绛,以功授忻州刺史。二年,从讨镇 州,收天长、临城,志勤皆先登陷阵,勇敢无前。王晖据云州叛,讨平之,以志勤 为大同军防御使、检校司空。乾宁初,代康君立为昭义节度使。光化元年十二月, 以疾卒于潞,时年六十二。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左传
- 孝经
- 谷梁传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