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将军文子第六十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盖受教者七十有余人。闻之;孰为贤也?”子贡对,辞以不知。
文子曰:“吾子学焉,何谓不知也。”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则难,故君子曰:‘知莫难于知人’,此以难也。”文子曰:“若夫知贤,人莫不难;吾子亲游焉,是敢问也。”子贡对曰:“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赐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辩知也。”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请问其行也。”
子贡对曰:“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渊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诗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故国一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探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君子,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告之。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也,诗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恂蒙。何天之宠,傅奏其勇。’夫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孤,不忘宾旅,好学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老则近礼,克笃恭以天下,其称之也,宜为国老。’
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其有礼节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礼仪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孔子曰:‘貌以摈礼,礼以摈辞,是之谓也。’主人闻之以成。孔子之语人也,曰:‘当宾客之事则通矣。’谓门人曰:‘二三子欲学宾客之事者,于赤也。’
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不学其貌,竟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称之也。
业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无告,是颛孙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
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讯,欲给则豫,当是如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其闻之诗也,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为异姓。
自见孔子,入户未尝越屦,往来过人不履影;开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执亲之丧则难能也,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汤恭以恕,是以日跻也。’
此赐之所亲睹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则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百姓归焉。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问二三子之行于赐也,不一而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尝以告。”孔子曰:“言之。”子贡以其质告。孔子既闻之,笑曰:“赐,汝伟为知人,赐!”子贡对曰:“赐也焉能知人,此赐之所亲睹也。”孔子曰:“是女所亲也:吾语女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乎?”子贡曰:“赐得则愿闻之也。”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
晋平公问于祁徯曰:‘羊舌大夫,晋国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徯对,辞曰:‘不知也。’公曰:‘吾闻女少长乎其所,女其阉知之。’祁徯对曰:‘其幼也恭而逊,耻而不使其过宿也;其为侯大夫也悉善而谦,其端也;其为公车尉也信而好直,其功也;至于其为和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也。’公曰:‘向者问女,女何曰弗知也?’祁徯对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知。’盖羊舌大夫之行也。
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乎父而恭于兄,好从善而 往,盖赵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
其为人之渊泉也,多闻而难诞也,不内辞足以没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生;国家无道,其默足以容,盖桐提伯华之行也。
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栝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
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
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君下位而不援其上;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子推之行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