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无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无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无故也,蠱則飭也。剥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衆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顚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旣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乾不偏其用,無執其體,無不周也。剛之用也。坤守其形,不敢先也。受命而無不行也。柔之道也。體得其用,故?保其久也。比剛樂師則憂集也。剛以臨觀,行其道也。巽說與衆,求其治也。屯者,剛始動於下,而立於難也。方將見矣,民之歸矣,故不遷而建侯利也。蒙者,時之昧也。雜亂不足以明也,而中心昭著矣,待其時而行然後通也。震,可舉而動也。艮,可止而息也。損者盛之始,益者衰之始也。大畜之時,時之得也。時在内也。無妄之眚,人之失也,外其時也,可不愼乎。柔而聚之可以保矣。升而求進,失其歸也。謙不自重,故終吉也。豫樂自惰,故終凶也。噬而嗑之,無繫情於噬,食之道也。故用獄。齊之而巳,不過當也。賁者,文飾也。升降有度,尊卑有數,禮之文也。治之飾也,尚色為賁。賁之末也,政以正之,刑以齊之,文以賁之,聖人之治也。兌,剛中而柔外,見其情而說人也。巽,剛中而柔内,隱其情而巽物也。隨,剛來而下柔,不守其常,不修其事,動而說之,終失其正也。無正而隨器斯蠱矣。器蠱而治,幹其蠱也。剛上而柔下,得其通也。巽而止之,可飾治也。剥者自消其道而潰也。思其反之,復其正也。順明以晉,昭天下也。明夷失德,衆所誅也。井也者,德之附也。德之成而通利於物,君子之遇困,修其德而不責於人,井德之通,由困而遇也。咸剛下柔,柔升剛,兩而相感也。神以相感,不疾而速也。感得其正,恒久之道。剛上而柔下,可以久矣。渙者,上下通志,柔順其上,剛巽柔德,乗木於水,離行從逺,不待設禁而自治也。其終則不禁,故反之以節。剛柔分其德也。水澤保其潤也。解者,乗險以動,而免於險也。則緩於小矣。小之緩則積於大,蹇矣。險猶在也。其可緩乎。道反之然也。睽,合外以成也。家人,由内以成也。否者,小人之道也。泰者,君子之道也。反其類不可以相從也。大壯,陽長君子可以制小人也。道變斯,遯則退之矣。大有,柔得大中,而?柔服,無有逺邇,皆有而容之,大有其衆也。同人,親其同也。性同相與,無閒上下也,是以天?與火也。唯同者,同之水火相息,不革則亡。革,去其故而不相見乃可也。革水火而成新,用者鼎也。新必反,故乃治也。小過者,柔得中,小人之正也。小人者,篤於小事而不知通濟君子。過行小事而合之,知可屯而過,動也。中孚,兩柔向而無迕也。外内剛中,皆情實著說而巽,信發於中也。小過,過行中孚,實信君子之道可者,與之豐明以動之,則物盡陳矣。事皆舉矣。事之多則未有周矣,愼其大者也。旅者,柔得中乎,外而下寄於剛也。自寄旅矣,人何親哉,不可以有附也。戒其止則明也。離得其所,麗可以上而昭也。坎陷其所,居可以下而經也。小畜之寡,知足而不多藏,終得其畜也。履之不處,恭謙而不敢自恃,保其履也。需上險也。待命而不敢自任,全其健也。訟下險不可親也,與處而塞之,失謀於險也。大過正之末也。本無正而末不?興也。唯剛大者?過之而治也。政自其下,顚之道也。姤者,柔遇剛也。修巳自敬,守素安下,君子之素行也。時遇而得天之幸也。雖漸而進剛,行乃行也。頤治自其上,養之正也。動之以妄,躁凶之道也。旣濟之道也。旣濟定矣,力窮而至於濟,無復加也,不可以不自知也。歸妹,少配長,道窮而無所往,所以行而終也。未濟,剛不全正以至於失位,道之窮也。而以為未濟,復將求也。如之何哉。夬,決也。剛決柔也。小人之道,雖形殘而不足以相治,無其正也。君子之道,長言之而可以決矣,明於始而無所諱,以至於天下正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