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史传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苍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洎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
从开天辟地到现在可谓历史久远,而今天的人能知道古代,依靠的就是历史书籍。黄帝时代,有史官仓颉负责记录历史,可见史籍渊源久远。《礼记·曲礼》记载:“史官带着笔。”史就是使。他们拿着笔,做好记录。古代左史记录时事,右史记录言辞。记录言语的经典是《尚书》,记录时事的经典是《春秋》。《尚书》的《尧典》《皋陶谟》记录了尧舜时期的历史,《尚书》的《甘誓》《汤诰》记录了夏商时代的历史。到了周朝文王、武王时期,政务革新,周公制定法典,推算过往朝代的历法排列历史顺序,贯穿四季联系各种事情来统一记事,省称春秋。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史,表彰善事抨击恶事,树立良好风气。自从周平王势力衰退,法制才开始散乱,伦理也开始败坏。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昔日孔子担忧王道失落,悲伤于文明崩坏,幽静独居感叹没有凤凰到来,临街看到麒麟也会悲泣。于是孔子请教乐官订正《雅》《颂》的音乐,借鲁国历史修改《春秋》。举出实例得失表达赞美,引证国家存亡为标准来劝诫;一个字的褒奖,比做官显贵还要难得;只言片语的贬斥,比身受刀斧还要痛苦。《春秋》意义深远,用字简练。左丘明在同一个时代,就领略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对每一件事情都全面系统地探讨,而创作了《春秋左氏传》。“传”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文献,历史中极为难得的记事文章。
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汉灭嬴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勣。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
战国时代,依然保留史官。秦始皇统一七国,而七国的历史简册都有保存。这些简册只是收录了战国策士的言行,所以名为《战国策》。刘邦战胜嬴政和项羽,累积了多年的武勋和战功,而陆贾就效法古代,创作了《楚汉春秋》。汉代史官司马谈,世代手执简册作史。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甄别历代帝王功勋。如果与《尚书·舜典》中的记载作比较,帝王都不算圣明;如果效法孔子《吕氏春秋》,那么《史记》并非圣贤之作。所以取法《吕览》,把记录帝王的历史通通号称“纪”。“纪”是提纲的名号,也是包举一切的称号。所以司马迁叙述帝王时用“本纪”,记录公侯用“世家”,记录卿士用“列传”,记叙社会政治问题用“八书”,记录年代和爵位用“十表”。虽然与传统编史方法不同,却能很好地攥住记叙史实的条例。至于《史记》一书注重写实,学识丰富而广博诡辩,爱好奇异与儒家相悖,体式不统一等问题,在班彪对《史记》的评议里可以详细看到。
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则?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平二后,欲为立纪,谬亦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
到班固编写《汉书》,继承了前代史家的事业,特别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得益更多。《汉书》的“十志”相当丰富,赞辞序言写得弘丽,的确文质彬彬,意味深厚。至于学习儒家圣人和经书的典雅,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的功绩,抛开班彪之名而窃取其成就的罪过,接受贿赂而编写历史的错误等,仲长统已讲得很详细了。从《左传》的记事上看,它依附《春秋》,偶尔记叙到一些史实,在文字上比较简约,对某些历史人物就很难做具体记载。《史记》中的各个列传,才分别对历史人物做了详细记载,从而便于观览,这是后继者所取法的。至于汉惠帝死后,吕后代理执政,《史记》、《汉书》中便都为吕后立本纪,这是违反常理而有失忠实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从伏羲皇帝以来,就未听说过有女子做皇帝。汉代的这种遭遇,难以成为后代的法式。“母鸡不晨鸣”,这是周公的誓词中早就讲过的;不允许女子参与国事,齐桓公也这样写在盟文中。从前宣太后扰乱秦国,吕后使汉王朝发生危险;岂知国家大事难以假代,并且要慎重对待名号的问题。张衡在从事历史工作时,也和司马迁、班固同样糊涂,竟主张为汉元帝皇后写本纪,也是够荒谬的了。按理说,惠帝的儿子刘弘虽然是假冒皇后之子,但总是惠帝的后嗣;孺子刘婴虽然年幼,但他才正是汉平帝的继位者。刘弘、刘婴两人应立本纪,哪有给吕后、元帝后立本纪之理呢?东汉的史书,开始于《东观汉纪》。后来袁山松的《后汉书》、张莹的《后汉南纪》,都写得偏颇杂乱,违反伦常。薛莹的《后汉纪》、谢承的《后汉书》,都写得粗疏谬误,很不可信。如像司马彪的《续汉书》,详细而真实,华峤的《后汉书》,准确而恰当,就可算是东汉史中写得最好的了。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后汉》纪传发源于《东观》,袁山松的《后汉书》与张莹的《后汉南记》,都非常驳杂而不合史法。吴国薛莹的《后汉记》和谢承的《后汉书》,疏漏颇多,真实性差。司马彪的著作翔实,华峤的著作准确,都是史书中的好作品。而先后撰述的魏代三国记传,例如孙盛的《魏氏阳秋》,鱼豢的《魏略》,虞溥的《江表传》,张勃的《吴录》,有的浮夸虚设,有的疏漏无纲,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绝伦,荀勖和张华把他比作司马迁和班固,并不过分。
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晋代的史书,由著作郎掌管。西晋陆机作《三祖纪》但没有完成,南朝王韶续写《晋纪》也没有全结束。干宝著的《晋纪》精审正确,孙盛作的《晋阳秋》简明扼要。看《春秋传经》,都能举出例子;从《史记》《汉书》之后,也就没有可以作为范例的了。东晋邓粲的《晋纪》才又出现了条例,他摆脱汉魏时期的影响,学习殷、周时代的《尚书》,虽然他偏居湘江,但的确有心做好文章,《晋阳秋》订立的条例,就是邓粲设立的规矩。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阅石室,启金匮,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矣。
想把史书写好,必须贯通百家,让书流传千古,表明所记录的兴衰,作为后世国家兴亡的借鉴,使一个时代的制度,同日月一样长久地存在下去,王道和霸道的故事也与天地一样流传。所以在汉代初期,史官是非常被看重的。国内各个郡的文献,先集中到太史的府中,让其详细了解国家的体制状况。另外史官还必须阅读历史,研究残存的书卷。史官需要了解古代历史,确立当代书写的立意和规范,选择合适的言语,依靠经书作为准则。对君王是否劝告或者警示,应当以圣贤的思想作为依照。然后,完整明晰地评论史料,才不会出现不恰当的评述。
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然而本纪和列传的样式,有编年体缀事的问题,但其文章不泛泛而谈,而是按照现实书写。只是因为时间久远,传承的过程中无法十分紧密贴切,积累了很多历史事实,而事件始末则可能有疏漏,这就是总汇史料撰述史书的困难。有时候一件事和两个人有关,同时记载难免有重复,而只写在一个人的纪传中又不够周全,这也是编排资料的不易。所以张衡说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有错误,傅玄讥笑《后汉书》冗杂,其实都是这些问题所在。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详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如果追述很久以前的历史,年代愈远,不可靠的就愈多。战国时的公羊高曾说:“传闻的东西往往各异其辞。”荀况则说:“远的从略,近的从详。”凡是有疑问的地方宁可暂缺不写,这是由于史书以真实可信为贵。可是一般人都有点好奇,不顾“按实而书”的原则。听到点传闻就想大写特写,对遥远的事情却想做详细描写;于是抛开共同一致的而追求奇异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过去的史书上从未记载的东西,竟写在自己的书中。这就是史书错乱不实的根源,是追述远代历史的大害。至于编写当代的历史,却正因同时而往往是虚假的。虽然孔子在《春秋》中,对和他同时的鲁定公、鲁哀公的不当之处,也有委婉的讽刺,但一般的世态人情,就很难超脱当时的利害。对功勋荣显的贵族,即使是平庸无能的人,也要全加粉饰;对遭受困顿不幸的人,虽然有美好的品德也常常加以嗤笑。任意褒贬,形之笔端,这又是歪曲同时史实而令人叹息的事情。所以,记述远的是那样虚假,记载近的也如此歪曲,能够把事理剖析明白而记叙得当的,就只有左丘明了吧!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至于对尊长或圣贤有所隐讳,固然是孔子的圣意;因为细微的缺点不能影响整个品德高尚的人,而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警戒,那正是优秀史家应有的直笔;这就正如农夫见到野草,必然要把它锄掉。这种精神,也是万代必遵的共同准则。至于从繁杂的事件中,抽出纲要来统领全史的方法;力求真实可信,排除奇闻异说的要领;明白交代起头结尾的顺序;斟酌品评人事的原则;能够掌握这个大纲,编写史书的各种道理就都可贯通了。但史家的使命,负担着综述一代史实,要对全国负责的重任,不能不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指责。一切写作任务,没有比这更费力的。司马迁和班固已是精通史学了,他们的史书尚且屡遭后人诋毁,如果随意乱写,记述不当,这就很危险了!
赞曰∶
总结:
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史官开始于轩辕黄帝,史书完备于周公孔子。对世代经历的事编成历史,无论好人坏人都总括其中。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史书上传以褒扬,断以贬辞,长期使人惊心动魄。文辞方面应学习左丘明,记事方面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正直秉公。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