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内篇·地真
抱朴子曰:“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閒,卻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南到圆陇阴建木,观百灵之所登,采若乾之华,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九加之方,过崆峒,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北到洪隄,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芝图,还陟王屋,得神丹金诀记。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於玉堂,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君四海,欲复求长生,不亦贪乎?其相覆不可具说,粗举一隅耳。夫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守形卻恶,则独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也。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之内,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吾闻之於先师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珑;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於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卻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此真一之大略也。”
抱朴子曰:“吾闻之於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卻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然或乃思作数千物以自卫,率多烦难,足以大劳人意。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则万事毕者也。受真一口诀,皆有明文,歃白牲之血,以王相之日受之,以白绢白银为约,剋金契而分之,轻说妄传,其神不行也。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若在鬼庙之中,山林之下,大疫之地,冢墓之閒,虎狼之薮,蛇蝮之处,守一不怠,众恶远迸。若忽偶忘守一,而为百鬼所害。或卧而魇者,即出中庭视辅星,握固守一,鬼即去矣。若夫阴雨者,但止室中,向北思见辅星而已。若为兵寇所围,无复生地,急入六甲阴中,伏而守一,则五兵不能犯之也。能守一者,行万里,入军旅,涉大川,不须卜日择时,起工移徙,入新屋舍,皆不复按堪舆星历,而不避太岁太阴将军、月建煞耗之神,年命之忌,终不复值殃咎也。先贤历试有验之道也。”
抱朴子曰:“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复易於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但此见之。初求之於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左君及蓟子训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数十处,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与客语,门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侧又有一主人投钓,宾不能别何者为真主人也。师言守一兼修明镜,其镜道成则能分形为数十人,衣服面貌,皆如一也。”
抱朴子曰:“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祇,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然长生养性辟死者,亦未有不始於勤,而终成於久视也。道成之後,略无所为也。未成之閒,无不为也。采掘草木之药,劬劳山泽之中,煎饵治作,皆用筋力,登危涉险,夙夜不怠,非有至志,不能久也。及欲金丹成而昇天,然其大药物,皆用钱直,不可卒办。当复由於耕牧商贩以索资,累年积勤,然後可合。及於合作之日,当复斋洁清净,断绝人事。有诸不易,而当复加之以思神守一,卻恶卫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以聪明大智,任经世济俗之器,而修此事,乃可必得耳。浅近庸人,虽有志好,不能克终矣。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无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卻焉,年命延矣。”
抱朴子曰:“师言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近也。若但服草木及小小饵八石,適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或为鬼所冒犯,或为大山神之所轻凌,或为精魅所侵犯,唯有守真一,可以一切不畏此辈也。次则有带神符。若了不知此二事以求长生,危矣哉。四门而闭其三,盗犹得入,况尽开者邪?”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