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八十七
○徐浩 赵涓 子博宣 卢南史附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亲是徐峤,官当到洛州刺史。徐浩年少时考中了明经科,擅长草书和隶书,因文章和学识被张说看重,调任鲁山县主簿。张说又推荐他任丽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遗,后还是任校理官。幽州节度使张守王圭把他调到自己手下,改任为监察御史。后因父亲去世服丧离职,守丧期满,被任命为京兆府司录官,后又因母亲去世服丧离职。几年后调任河南道司录官,又担任河阳县令,以治理得好有名。后任太子司议郎,升任金部员外郎,又任宪部郎中。安禄山反叛,他被调出京城任襄阳太守、本郡防御使,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
刘太真 李纾 邵说 于邵 崔元翰于 公异 吕渭 子温 恭 俭 让
唐肃宗登基,召他进京城任中书舍人,当时国家政事多,皇帝诏令多由徐浩写成。徐浩写文章博雅敏捷,又擅长写隶书,唐肃宗欣赏他的才能,加官兼任尚书右丞。唐玄宗传位的册命,也是他写的。他为太上皇和皇帝写作文书,受宠很少有人比得上。后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因罪贬为庐州长史。唐代宗征召任命为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不久升任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兼任御史大夫,又担任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因将小妾的弟弟冒充入选,又托侍郎薛邕注明任命为京兆府尉官,被御史大夫李栖筠弹劾,判罪贬为明州别驾。
郑云逵 李益 李贺
唐德宗登基,把他召来任彭王的师傅。建中三年(782),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赠官太子少师。当初,徐浩以文才和高雅出名;到任官广州、掌管吏部,积聚了很多钱财,又宠爱他的妾侯莫陈氏,她常干预政事,被当时的舆论谴责。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峤,官至洛州刺史。浩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 为张说所器重,调授鲁山主簿。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仍为校理。幽州 节度使张守珪奏在幕府,改监察御史。丁父忧,服除,授京兆司录,以母忧去职。 数年,调授河南司录,历河阳令,以善政称。拜太子司议郎,迁金部员外郎,历宪 部郎中。安禄山反,出为襄阳太守、本郡防御使,赐以金紫之服。肃宗即位,召拜 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浩属词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 兼尚书左丞。玄宗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除国子祭酒, 坐事贬庐州长史。代宗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寻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 使、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坐以妾弟冒选,托侍郎薛邕注授京 尉,为御史大夫李栖筠所弹,坐贬明州别驾。
李益是唐肃宗朝中宰相李揆同族兄弟的儿子。科举进士及第,擅长写诗。贞元末年,和皇族子弟李贺的名声差不多。每写一首诗,都被宫廷乐师用财物换去,创作成供皇帝听的歌曲。他的诗《征人歌》、《早行篇》,有心人画成画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句子,全国人都谱成歌唱。但他小时候有痴呆病,并且喜欢猜疑,防范妻子和妾,太过分了。有撒灰锁门的说法在当时流传,因此当时人称妒忌妻妾和痴呆叫“李益病”;他因为这长期没有升官,而同年进士及第的都当了大官。李益不得志,就到黄河以北去游玩,幽州节度使刘济推荐他任从事,他写给刘济的诗曾经有“不登望京楼”的句子。
德宗即位,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赠太子少师。初,浩以 文雅称;及授广州,典选部,多积货财,又嬖其妾侯莫陈氏,颇干政事,为时论所 贬。
唐宪宗听说了他的名字,把他从河北召回来,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他自恃才能和门第,凌辱得罪了很多人,众人容不得他,谏官检举他在幽州写的诗句,被降职为闲官。不久又任命为秘书监。升任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后移任右散骑常侍。大和初年,在礼部尚书任上辞官,后去世了。
赵涓,冀州人也。幼有文学。天宝初,举进士,补郾城尉,累授监察御史、右 司员外郎。河南副元帅王缙奏充判官,授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迁给事中、太 常少卿,出为衢州刺史。
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音讳不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这写了《讳辨》,但他终于没去应考。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背诵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永泰初,涓为监察御史。时禁中失火,烧屋室数十间,火发处与东宫稍近,代 宗深疑之,涓为巡使,俾令即讯。涓周历需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 也,推鞫明审,颇尽事情。既奏,代宗称赏焉。德宗时在东宫,常感涓之究理详细, 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与观察使韩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见其名,谓宰臣 曰:“岂非永泰初御史赵涓乎?”对曰:“然。”即拜尚书左丞。无何,知吏部选, 扈从梁州。兴元元年卒,赠户部尚书。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